论译者风格的显形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原文风格翻译的研究,即译者要充分传达出原文的风格,很少涉及翻译家的风格。这主要是因为以原语文本为归宿的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解释为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活动,视译者为隐形人,压抑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也抹煞了译者风格。 但实际上翻译实践证明译者风格的显形不可避免。本篇论文将译者风格作为研究对象,以解释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论述了译者风格显形的原因和空间。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家在传达原文风格的过程中,可能而且也不可避免地会显现出自己的风格。风格可以被理解为对某些语言现象的倾向性。译者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主体,他不仅是原文本的接受者和操纵者,也是译语文本的创造者。因此译者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作者,译者的风格可被看成一种特殊的作者风格。 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理解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而是对语篇做出创造性的阐释。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译者并非只是文本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生成意义供译入语读者阐释的主体。译者的风格与前理解紧密相关,前理解即先在性,每个使用语言的人无不带上一种先在性。它的形成源于影响个人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等因素。前理解决定了翻译家的独特个体性。前理解自始至终渗透在翻译过程中,影响着译者的决策。不同的译者由于不同的前理解结构,形成不同的视域,在与文本的互动过程中生成不同的“视域融合”,从而产生风格各异的译本。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说,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一特点为译者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首先语言符号系统转换之间存在的差异使一译者能充分享有词语处理、句子重构甚至篇章重组的自由。然后是文化环境的差异为译者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这两个差异给译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舞台,使译者能将自己的风格从炼字、遣词、造句中展现出来。 本文将译者风格的显形分成两种情形:第一,由于译者的风格与作者的风格相吻合,译者能在传达原文风格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风格;第二,由于语言或文化上的差异,译者会对原文做文字上的调整,调整后体现出的风格通常与原文相异,就是译者风格的彰显处。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朱生豪翻译的《威尼斯商人》进行了个案研究,总结了朱生豪的翻译风格。朱生豪的翻译风格与他的前理解密切相关。由于他的某些前理解如诗意的性情、偏爱典雅的审美情趣、风趣的文笔与莎士比亚相似,所以他的部分翻译风格与原作相吻合。又由于他与莎士比亚是生长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个体,他们前理解的差别以及语言文化的差别导致了风格的差异。 本文证实了译者风格的存在与显形不可避免。多姿多彩的译者风格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独特艺术魁力。对译者风格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地位的提高和翻译事业的繁荣。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妊娠期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胎儿宫内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0例妊娠期合并SCH
近年来美国专利实务中的一些动向可能对有意申请美国专利的中国企业与发明人产生了较大影响,典型的如功能性特征不清楚问题相关判例的出台。近几年美国几个关于功能性特征的
目的分析优化临床路径流程在脑梗死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对比优化临床路径流程前后两组患者的入径率、完成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入径率较对照组
明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之一,它与边塞战乱、游子思归以及作者的人生机遇等紧密相连,成为历代文学永不磨灭的主题意象.诗歌中的月千姿百态、意蕴丰富;散文
本研究通过语音意识任务和正字法意识任务,旨在考察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简称汉语DD)的语音意识和正字法意识是否存在损伤,并探讨汉语DD儿童与阅读水平匹配组儿童汉字识别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语言的新变体——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新速度更快,与社会贴合更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变化的普遍规律,
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很快,一个重要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经营战略始终超人一筹。过去,他们凭"人无我有,以新取胜,"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上争取到较多的份额,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2007年1月至2018年5月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发表的针灸在辅助生殖领域应用的文献。分析发现针灸疗法在改善卵子质量、降低OHSS发生率、提高胚胎移植临床受
烯丙基苯并噁嗪中间体是由烯丙基苯酚类化合物,与苯胺、甲醛脱水缩合反应而成。研究该化合物的合成及固化性能的原因是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烯丙基双键和噁嗪环两类活性反应官
<正>说明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古代并无"说明"一词,但不少题名为"说""记""疏""解""注"的文章应是说明文的源头。夏丐尊曾对说明文做过界定:"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