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体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絮凝过程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絮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处理工艺。絮凝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絮凝体的沉降特性,为了了解絮凝体的沉降性能就必须了解絮凝体的空隙率、絮体的质量、絮体的沉降速度等这些因素,然而对这些因素的直观了解比较难。现在混凝研究在非线性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迅猛进展,其中,分形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揭示了非线性系统中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使人们探索这极为复杂的现象背后所存在的规律性有了可能。因此,运用分形理论能直观的了解絮凝体的沉降性能,并且分形理伦的运用为混凝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长点,成为一个显著的前沿热点。 本文以高岭土悬浊液为原水,以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氯化铝(PAC)作为絮凝剂,通过在不同投药量、不同pH值条件下的混凝实验,分别确定出与PAC的最佳投药量和最佳反应pH值范围并确定絮凝体的分形维数与沉后水浊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在单因素混凝试验中,以搅拌试验所产生絮体为分析对象,计算絮体的分形维数以及测定沉后水浊度,然后以絮凝剂的投加量为变化因子,分别描述分维数、沉后水浊度与投加量的相互关系。从试验中可以看出,以PAFC作为絮凝剂时,最佳投药量为7mg/l;以PAC作为絮凝剂时,最佳投药量为10mg/l;但是不论用哪种类型的絮凝剂,分形维数均与沉后水浊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即分形维数随着投药量的增加先增后减,而沉后水浊度随着投药量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大。 为找到影响混凝沉降性能好坏因素的显著性顺序,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单因素中确定的最佳pH值、最佳投药量等13个影响因素做正交实验。结果表明:①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剂种类及混凝剂投加量;②混凝过程的最优水平组合为原水pH=5.8、PAFC投药量大致为7mg/l、n1=400(r/min),t1=60s、n2=300(r/min),t2=10s、n3=180(r/min),t3=200s、n4=100(r/min),t4=180s、n5=40(r/min),t5=240s。 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絮凝体分形维数能够反映絮凝体的沉降性能。最后引入分形理论进行絮凝形态学的研究,引入表示絮凝体各种参数的分形表示方法,主要有絮凝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絮凝体空隙率、絮凝体的粒径分布、絮凝体强度、絮凝体沉降速率等。推导的理论公式证实了本单因素实验中的结论的正确性,然后结合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混凝条件推导出适合于本实验条件按的沉降速度与分形维数之间的数学模型:u=0.068×(3×10-7×1300df-1.56×10-3×1.59df)1/3。
其他文献
GPS技术具有速度快、全天候作业、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因而在结构健康监测中迅速得到了推广。然而,其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该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
在冬季寒冷或严寒地区,消火栓管道的“防冻保温”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消火栓管道发生冻结,会造成管道阻塞或冻胀,破坏管道、阀门或消火栓,火灾发生时消火栓无法顺
界面广泛存在于自然介质、人造材料及工程结构中。以往的研究多假定界面完好粘接,即位移和应力分量在界面上均保持连续,仅有材料性质的间断,但在实际中广泛存在另一类界面一可分
传统的钢框架体系有两种:抗弯框架和中心支撑框架。抗弯框架具有良好的非弹性性能,柱间为无障碍空间,方便平面布置,但由于其柔性较大,当楼层较多时,为满足抗侧移要求,截面不
传统的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会导致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等固有缺陷,造成桩的承载力显著降低。后压浆技术是一种比较新的提高桩基承载力的施工技术,它可以有效的消除桩底沉渣
污水处理技术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发展、改善和进步。由于排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土地成本的不断增加,膜生物反应器以其高效、优异的处理效果以及低占地面积日益受到重视,但膜污
桩长的检测作为基桩完整性检测中一项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工程中只是作为复核的项目或是已知条件。随着我国桩基应用的不断扩大,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的基于动态响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是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确定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本文应用格构模型预测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并定
学位
由于加筋挡土墙具有自重小,造价经济等优点,目前,该类挡土结构在我国的得到了广泛使用,但由于缺乏对加筋挡土墙设计理论、施工方法以及受力机理的充分认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