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不同程度近视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比较不同程度近视屈光度数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近视的视网膜黄斑区厚度提供数据。方法:随机选取就诊于眼科门诊的80名患者,年龄范围在10岁至32岁之间,任意选取其中一只眼,近视组中近视程度的选取范围从等效球镜-1.00D至-9.00D。所有的受检眼均符合以下要求:没有明显的眼疾病史;最佳矫正视力均≥1.0;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眼底均无明显的病理改变。根据有无屈光不正分为正常组(20名)与近视组,近视组按照近视的屈光程度分为三组即低度近视组20名(<-3.00D),中度近视组20名(-3.00D至-6.00D),高度近视组20名(>-6.00D)。将黄斑区视网膜分为黄斑区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四个区域,分别在每一个区域上选取2个点位,即距中心凹1000μm及2000μm。利用OCT在频域相关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DI-OCT)技术,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并测量各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以及各组在四个区域上2个点位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所得数据根据各组间的年龄、性别及近视程度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同组内相同部位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及同组内同一区域不同部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各组的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差异。2视网膜厚度的分析2.1不同组别在相同位置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的比较:①四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鼻侧、颞侧和上方在距中心凹1000μm及2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以及下方距中心凹1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组在下方距中心凹2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正常组与低度近视组、正常组与中度近视组及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该处视网膜厚度大于高度近视组(P<0.05);低度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大于高度近视组(P<0.05);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大于高度近视组(P<0.05)。③高度近视组在下方距中心凹2000μm处的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有相关性(r=-0.956,P=0.0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同组在距中心凹相同距离不同方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2.2.1正常组在距中心凹相同距离不同方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①正常组在距中心凹1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鼻侧与上方之间、鼻侧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颞侧小于下方(P<0.05);上方大于下方(P<0.05)。②正常组在距中心凹2000μm处的视网膜厚度:鼻侧与上方之间、颞侧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鼻侧大于下方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上方大于下方(P<0.05)。2.2.2低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相同距离不同方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①低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1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鼻侧与上方之间、鼻侧与下方之间及上方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颞侧小于下方(P<0.05)。②低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2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颞侧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鼻侧大于上方(P<0.05);鼻侧大于下方(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上方大于下方(P<0.05)。2.2.3中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相同距离不同方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①中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1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鼻侧与上方之间、鼻侧与下方之间,上方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颞侧小于下方(P<0.05)。②中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2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颞侧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鼻侧大于上方(P<0.05);鼻侧大于下方(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上方大于下方(P<0.05)。2.2.4高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相同距离不同方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①高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1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鼻侧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鼻侧小于上方(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颞侧小于下方(P<0.05);上方大于下方(P<0.05)。②高度近视组在距中心凹2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鼻侧与上方之间、颞侧与下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大于颞侧(P<0.05);鼻侧大于下方(P<0.05);颞侧小于上方(P<0.05);上方大于下方(P<0.05)。2.3同组内所选位点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与中心凹厚度的比较:各组内的任意位点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中心凹厚度(P<0.05)。2.4同组内相同方位不同位点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的比较:四组分别在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四个方位的每个方位上,距中心凹1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距中心凹2000μm处所对应的视网膜厚度(P<0.05)。结论:下方距中心凹2000μm处,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逐渐变薄,正常组、低度近视组及中度近视组与屈光度无相关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中心凹处最薄,向四周逐渐增厚再变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四个方位的视网膜厚度,颞侧及下方较薄,而鼻侧及上方较厚,并且在距黄斑中心凹1000μm处四个方位以颞侧的视网膜厚度最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屈光程度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