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正手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及其肌肉发力特征研究

来源 :西安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的弧圈球技术在比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弧圈球的攻击性强,威胁大,是比赛中有效的得分手段之一。两种弧圈球技术有各自的优势,这就要求运动员熟练掌握两种技术的动作要领,在比赛中灵活运用,获得比赛胜利。  本文从生物力学、解剖学角度用高速摄像和肌电测试的方法,对8名乒乓球运动员两种弧圈球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肌电学分析,获得两种弧圈球技术中运动员身体各关节点速度、关节角度及参与该动作主要肌肉的原始肌电、积分肌电等数据,从而对两种技术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技术在三个阶段的异同,为指导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获得如下研究结论:  1)在三个阶段中两种弧圈球技术的引拍方向、幅度是不同的,不同的引拍方向及幅度会造成不一样的关节点速度和关节角度,导致不同的击球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此引拍方向及幅度的区分,以便使初学者更加直观了解两种弧圈球技术,形成相对合理的引拍方式。  2)在三个阶段中两种弧圈球技术运动员各关节点速度总体规律是由下肢关节到上肢关节是逐渐增大的。高吊弧圈球技术关节点的速度都明显小于前冲弧圈球技术关节点的速度。结合教学及训练使得身体协调配合,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并将能量传达到球拍,作用到乒乓球上。  3)引拍阶段、迎球挥拍阶段两种弧圈球技术上肢关节角度都有变大的趋势,高吊弧圈球技术的上肢关节角度始终大于前冲弧圈球技术的上肢关节角度。结合迎球挥拍阶段各关节点速度的变化规律,在教学和训练中要体会在此阶段不同的关节角度作用使得作用在乒乓球上的力量、速度及方向。  4)在三个阶段中弧圈球技术上肢肌中受试肌肉肱桡肌、肱二头肌、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的活动强度及参与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随势挥拍阶段--迎球挥拍阶段--引拍阶段。其中胸大肌在三个阶段中放电不明显,因此在训练中要更注意根据肌肉的参与程度来确定肌肉的训练方式。  5)三个阶段中弧圈球技术下肢肌中受试肌肉臀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活动强度及参与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引拍阶段--迎球挥拍阶段--随势挥拍阶段。
其他文献
类别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学会分类的过程,它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类别学习中学习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规则策略和相似性策略。类别结构是影响类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