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外来批评思想大量涌入,激发了中国文艺理论界中有志之士的思考与探索,衍生出了一批新式的批评模式,这些模式普遍存在过度崇尚或抗拒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倾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王先霈提出了辩证、感悟与理性融合,适合审美特质的文学批评,旨在寻求中西方批评思想的相通点。王先霈试图通过一种中西方都存在的“圆”的观念为当下文艺批评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出更具有远瞻性的发展要求。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学界对王先霈圆形批评理论研究主要从整体框架、理论某一个侧面或是利用该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在研究中依旧存在忽略对该批评观念、原则以及批评理论实践的分析、探讨等问题。一、圆形批评的理论渊源。圆形批评的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重整体美感顿悟但缺乏精确性的中国古代圆形批评观与重理性逻辑但缺乏美感的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等两个方面。王先霈试图把这两种理论资源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结合,形成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并适合审美的批评理论。二、圆形批评的批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学批评性质的体认上,一方面表现在圆形批评思维上,提倡艺术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呈现批评思维中实证性、思辨性、审美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作品的考察中,强调社会历史与审美的统一。二是对文学审美特质的体认上,圆形批评关注美感,认为美感是可分享、可传递的。也只有批评主体思维呈现圆形运转状态时,才能使美感的分享、传递具有保真性。三、圆形批评的批评原则。这种原则一方面表现在批评主体的思维运转状态上,圆形批评理论强调批评主体思维由直线型向圆圈式的转变,这种思维的运转状态主要体现在美感的传递和意义阐释的丰富性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批评客体的把握上,通过批评主体圆形思维的认识、理解,形成对批评客体的把握处在动态循环的过程中。四、圆形批评的阐释方式。一方面通过语义、寓意、复调、增殖四个层面对文本意义进行阐释分析,认识到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主观解释与客观意义动态的统一。另一方面则重点论述了寻求意义的批评模式,旨在通过吸收各批评中的优点达到对意义的完满阐释。五、圆形批评的实践及反思。圆形批评理论的操作性问题成为阻碍该理论合理性的重要一点。王先霈通过对湖北青年作家群作品的评论和利用圆形批评创新的理论实践来证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圆形批评实践操作薄弱的原因在于该理论对批评主体要求过高。结语。圆形批评是中西结合的一次创新的、有民族特色的批评尝试,为批评家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批评视野,是一种逐渐趋于“圆形”境界的批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