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在水稻孕穗期侵染水稻花丝造成的真菌性病害,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一个主要的水稻病害。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绝大多数水稻品种均表现高度感病,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为此,我们对田间抗病性表现明显不同的水稻品种的穗部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孕穗期不同阶段不同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在叶面积、穗鞘周长、穗鞘最粗处叶鞘的闭合程度、叶鞘夹角、穗长、和着粒密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穗部性状的差异表现尤为明显,感病品种相较于抗病品种而言,穗鞘密闭性差,致使其在稻曲病菌侵染的最佳时期稻穗大面积暴露在空气中,直接性的促进了病害的发生、加重了严重度,此重要特征与上述穗部性状的各项差异密切相关。此外我们发现叶片角度及穗鞘最粗处叶鞘的周长与病害发生严重度并无相关性。稻曲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水稻孕穗期往往因连续的阴雨导致杀菌剂防控失效的情况发生。为此,本文也筛选到了 2个可侵染和降解稻曲球的生防真菌菌株,分别是粉红粘帚霉菌(G1iocladiumroseum)和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粉红粘帚霉菌菌株在接种25 d后菌丝可完全包裹稻曲球,40 d稻曲球完全腐烂。而淡色生赤壳菌在接种10 d即可包住稻曲球,10-15 d就可以使稻曲球腐烂,其降解能力表现最好。超微结构观察表明,两种菌株的菌丝均能沿稻曲球的细胞间隙进入稻曲球,进一步穿透菌丝细胞壁进入其内部并逐步将其降解,也可以穿透厚垣孢子内外壁破坏孢子结构,并最终降解稻曲球细胞壁。同时粉红粘帚霉菌疑似分泌了某些酶类或抗生素类物质,这两种菌株的生防机制与重寄生作用类似。田间降解试验表明,只有粉红粘帚霉菌对稻曲球有明显的降解效果,降解率为16.3%。此外,利用平板对峙法探究两种菌株对稻曲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共同培养15 d后,稻曲病菌便不再生长,到第20 d生防菌株长满整个培养皿。由菌落状态可以推出生防菌通过不断与稻曲病菌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及吸收病原菌自身的营养来抑制稻曲病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