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词,是文学的一种。台湾流行歌曲的歌词,值得从文学角度去探讨。而台湾流行歌曲自身特色的确立,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民歌运动。
台湾民歌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与台湾政治、文学的变革密切相关。民歌运动在当时的台湾产生了巨大反响,是20世纪70年代台湾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民歌运动中的歌曲作品,被称为“现代民歌”,通过对现代民歌歌词的研究,能看出台湾文学在大众群体中的走向。本文将从历史的、美学的角度,结合民歌运动的历程与时代背景,对民歌歌词的题材内容、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从过程的梳理中求证现代民歌与文学的关系。文学因素一直是现代民歌起步、发展背后的推动力之一。民歌创作,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从文学中寻求资源的方向。正是通过对文学的借鉴,民歌才实现了突破和创新。民歌的合理性,也是凭借文学来进行确认的。在民歌运动发轫期,余光中、黄春明、陈映真等文学界名人对其给予公开支持,有效地帮助现代民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而获取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得以迅速发展。在民歌运动随后的发展中,作家们又多次参与关于歌曲创作的讨论,影响了民歌运动的进程。
在文学上的不同立场,促使了现代民歌内部的分化。最初倡导“现代民歌”的一批成员与“淡江--夏潮”派,分别吸收了现代诗和乡土文学的养分,发展出两条有差异的创作道路。其实两者在音乐取向上并无显著分歧,是文学背景决定了他们对歌曲主题及歌词内容的不同看法,决定了各自的创作主张。
第二,从主题方面分析民歌歌词的文学意义。文学与流行歌曲的结合,拓宽了歌曲的题材内容。在“唱自己的歌”口号之下,民歌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很多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中华民族或是对台湾本土的认同。这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表现民族、国家主题。民歌中常见的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台湾流行歌曲中的新题材,但在中国诗歌史的角度看,却是对传统的忠实继承。在走向市场之后,民歌歌词侧重于亲情、爱情、友情等个人感情的描绘,满足了大众娱乐需求。
第三,从艺术特征方面分析民歌歌词的文学意义。文学为流行音乐补充了养料,提升了品位。民歌的歌词既具有一般歌词的共性特征:音律美,又在与现代诗的融合以及语言的典雅化、口语化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民歌运动归于沉寂,但是它的功绩依然留存了下来。在歌词方面,民歌为后来的创作确立了方向。没有民歌运动,就没有二十多年来台湾歌坛在歌词创作上的繁荣。民歌的余韵,至今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