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外源水杨酸对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冷害是一种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水稻连作面积的增大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向高海拔地区推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使冷害发生机率增加。水稻苗期气温不稳定,更易遭受低温的危害。一般适于水稻播种的温度为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2℃以上,如平均气温低于12℃,就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如低温时间持续4天以上,会引起水稻发芽不良,秧苗生长迟缓,烂秧,甚至死亡,给生产上造成损失。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小分子酚类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激素参与调节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近年来,SA被认为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其最典型的生理作用是诱导植物体内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以及产生系统获得抗病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A诱导植株抗病性方面,但有关SA在植物抗逆境方面研究报道也较多,如提高植物的抗盐性、抗旱性、抗寒性和抗热性等。但关于SA对水稻幼苗的抗冷性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外源SA预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水稻幼苗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物质生产等方面的影响,以探究其抗寒机理,为SA提高水稻幼苗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在农业生产上,可为预防水稻早春寒害和提高水稻的产量提供参考。 在水稻幼苗转入6℃低温前用0.5mmol/L水杨酸(SA)进行预处理(叶面喷施处理和灌根处理),通过在低温下对SA预处理对水稻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基础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1.SA预处理可能通过降低膜透性,保护膜系统的稳定性来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寒性。 2.SA预处理使水稻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总叶绿素含量增加,气孔导度及胞间CO2含量下降,净光合速率增加,说明SA可能提高光合作用来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寒性。 3.SA预处理可能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及总蛋白质含量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寒性。 4.水杨酸预处理可能通过提高SOD,POD,GR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和增加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及时清除低温所引起的植物体内积累的活性氧,保持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降低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含量,减轻低温胁迫对水稻幼苗的伤害。即水杨酸可以通过
其他文献
细胞极性是大多数细胞的一个基本特征,细胞极性的建立是细胞周期中的重要事件。裂殖酵母S.pombe中的CLIP170家族蛋白Tip1能够监督微管使其沿着细胞的纵轴生长,并参与运输极性因
  与唐宋时期佛教寺院渐失享免赋役特权的大背景相一致,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寺院也要向官府承担一定的税役。敦煌寺院向归义军政权承担的税负主要有基于土地的地子、纳布、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