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一位二十世纪初享誉盛名的小说家。《莫瑞斯》是福斯特所撰写的唯一一部直面同性恋主题的小说,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和评论家分别从权利话语、文化和性别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角度对小说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镜像理论”是拉康理论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研究自我以及自我身份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及“三界”学说,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莫瑞斯在不同成长阶段与两位恋人的关系,探讨其在追寻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困惑。本文对爱德华时期的同性恋现状进行探讨,通过解读爱德华时期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加深对莫瑞斯成长历程中自我身份追寻的认识。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福斯特本人及《莫瑞斯》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镜像理论和“三界”学说。第三部分主要借助前镜像阶段理论来阐述莫瑞斯的两场梦,以此来揭示莫瑞斯的隐性同性恋倾向。第四部分主要借助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主人公莫瑞斯和情人克莱夫之间的关系,解读克莱夫对莫瑞斯自我身份探寻过程中的影响以及莫瑞斯对和克莱夫两者之间不成功的同性爱情所面临的困惑。由于克莱夫屈服于传统规约,最终二者之间的爱情以失败而告终,从而使莫瑞斯坠入了“想象界”的困惑之中。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莫瑞斯与阿列克之间跨越阶级的同性爱情。莫瑞斯执着于自己的同性恋欲望从而勇敢的去进行追寻,尽管阿列克出身于下层阶级,他们二人勇敢地冲破了规约的藩篱,执着于彼此的不渝爱情,携手奔向“绿林”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莫瑞斯也在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中完成了“象征界”中同性恋身份的最终认同。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主人公自我身份探寻的过程解读,明确了福斯特的创作意图,他不仅关注同性恋在英国过渡时期的生存现状,更表达了他对一种能够在一个具有包容性和理性的社会中实现同性恋和异性恋完美共存的美好愿望。与此同时,论文还探讨了福斯特的美好愿景,即建立一个每个人的个体特性能够独立于社会规则之外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