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量,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能源效率的提高既可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又可以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从而达到增加福祉、提高总体竞争力的目的;因此,改善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重要前提。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对关于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进展情况,然后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及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使用参数估计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测算出辽宁省各市的能源效率,应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崔王指数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对辽宁省能源效率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再利用Tobit回归模型发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CG)、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SIGP)、开放度(OPEN)和能源价格指数(EPI)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而后通过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能源效率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建构了辽宁省能源环境学习曲线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了辽宁省各市的节能潜力及节能类型。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辽宁省能源对经济增长回归系数为0.129,中部六个能源大省为0.046。辽宁省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由沈阳——大连为轴向东西两侧递减的地带性差异,并且全省能源效率分布格局长期相对稳定。从整体层面来说,辽宁省能源消费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能源空间配置向均衡性方向发展。从局部层面来说,辽宁省各市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正在不断缩小,能源效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空间分化现象不明显,并依据各市能源效率变化程度可划分为三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开放度和能源价格指数是能源效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并且具有正向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能源效率不是具有线性单调的影响,而是存在一个“拐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万元产值能耗量的负荷越小,万元产值能耗量节能潜力越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城市,万元产值能耗量的负荷越大,万元产值能耗量节能潜力越大。辽宁省节能重心应放在抚顺、阜新、铁岭、朝阳和葫芦岛五市之上。2014年Ⅰ、Ⅱ、Ⅲ类城市的节能潜力分别为0.0580 tce、0.0125-0.0221tce、0.0016-0.0082 tce。最后,基于前文所得分析结论,提出辽宁省在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中相关的对策建议,阐述提高能源效率和挖掘节能潜力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和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