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低熵物质和能量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没有低碳节约型的生产过程和消费模式,一个有限的环境不可能支撑无限的增长,人类行为必须与基于生态系统特征的约束条件相协调,必须在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寻求平衡。2012年11月,十八大全面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将开始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低碳经济的理论,通过数量对比和历史分析,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减缓碳排放的可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碳排放驱动因素以及碳减排政策与措施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就中国碳排放及其行业分布进行了分析梳理;对碳排放及其经济增长关系的详细探讨,量化了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阻尼程度,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以无残差分解和方式对碳排放驱动因素效应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在识别稳健驱动因子之后,通过进行通径分析详细探讨了碳排放的动力机制;最后,基于系统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中国碳减排的技术路径及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碳排放及其行业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行业结构不甚合理,碳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也不平衡,因此需要对不同行业进行扶植、控制和限制等实质性的调整。第二,经济增长碳排放尾效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碳强度尾效值为0.004769,流动性越弱的资源对经济增长越容易产生约束,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约束具有缓解作用,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尾效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和碳排放产出弹性成正比,与资本的弹性系数正相关。第三,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表明: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较资本和劳动相对较小;但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以及碳排放约束的加强,碳排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不可低估。第四,基于LMDI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显示:经济规模与能源强度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强且稳健的驱动因素,能源结构、生活水平也显示了较强的驱动作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乡结构的历史驱动贡献度相对较小,但驱动力巨大,应予以足够重视。第五,基于BACE稳健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识别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一次能源结构、经济发展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四个因素对其有较强并且稳健的影响力,对该关键因子进行通径分析及其影响路径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以及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同时要对城市化进程予以适当引导。第六,多目标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的探索显示:该探索是真实有效的,论文参照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低碳经济体系下我国各产业重点、鼓励、控制或限制发展的调整方向。最后,基于论文实证研究的结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清洁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城市发展的低碳化设计、生产技术的低碳化改造等十余条减缓碳排放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