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五脏“执两端”的思想,在历史上鲜有提及者。“两端”代表着五脏特性的两个巅峰状态,且“两端”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而“执”则强调从两端去把握五脏的特性,切莫只顾及一端而忽略了另一端。上述种种,均于《黄帝内经》一书中有所体现,可表现在五脏的比象连属、生理、病理之上。作者在大量搜集古今文献,尤其是针对《黄帝内经》挖掘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脏“执两端”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重点针对五脏“执两端”的思想源流、哲学背景、疾病防治等方面展开论述。包括以下七大板块: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浩瀚的先秦诸子著作中,寻求有关五脏“执两端”的渊源。经过查阅整理后,作者发现与“执两端”思想相关的著作主要集中在《诗经》、《易经》、《道德经》、《论语》、《鬼谷子》、《韩非子》这六部著作之中。我国古代先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事物普遍具有两端特性,且两端对照共生,以及从两端去认识事物、解决事物的方法论等,只是未作出专属,零散与字里行间,这样就有待于后世之人去发掘、体会。第二部分主要是阐释“执两端”的哲学基础,其内容包括唯物辩证法、矛盾论、哲学相对论、双重性等与“执两端”思想相关联的内容。从近现代哲学层面上对“执两端”进行评价,作深层次、概括性的探讨。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五脏“执两端”的训释,主要是结合《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以及其它的一些文献,对“执”、“至”、“刚”、“柔”、“幽”、“明”、“运”、“静”、“宣”、“肃”、“强”、“巧”十二个字,在本文中的相关含义进行阐释。第四部分主要通过论述五脏的一些比象联属关系,其理论依据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对五行特性、季候特点、官位职能、五运六气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寻找五脏“执两端”特性的相关依据。第五部分则是从五脏本身的生理特性出发,来探求肝“至刚至柔”、心“至明至幽”、脾“至运至静”、肺“至宣至肃”、肾“至强至巧”的思想依据。第六部分则是结合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孔子的“过犹不及”之说,从“太过”和“不及”来一一讨论五脏“两端”在各自失衡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疾病征象。第七部分主要是从五脏的“执两端”特性出发,寻求五脏防治疾病的相关内容。据作者考证,“两端”一词,首见于《论语·子罕》篇“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1 2 1之语。“两端”反映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其和近现代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理论、相对论、以及巴赫金的双重性论述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文、史、哲、医四个方面,对五脏“执两端”的相关思想进行探索,其研究成果可供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