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运动性肌肉微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是竞技比赛和大众健身领域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目前,水疗(Water Immersion Recovery)和超低温冷疗(Whole Body Cryotherapy(Cryostimulation))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所采用的快速恢复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水疗与超低温冷疗对人体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时序性恢复的效果,进一步分析不同手段干预前后对机体主观量表、生化指标、运动能力指标的影响,从而探讨水疗和超低温冷疗在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时序性恢复中的作用与机理,以丰富针对运动性肌肉微损伤恢复的手段与措施,进而为其应用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2名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水平为国家二级)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进行4组为期4周的干预方案,每组之间间歇1周,干预方案具体包括:运动对照、运动冷水运动冷热水、和运动超低温,受试者均需要完成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的运动方案。运动方案主要包括:跑台运动和台阶运动两部分。其中,跑台运动的速度是根据受试者先前测得的最大摄氧量(VO2max)的百分比进行对应划分,时间为90min,共5个部分,每部分都包括平跑、上坡跑与下坡跑,每种跑步形式各6min,在每个阶段中的跑台速度不变,上坡跑与下坡跑的坡度发生改变。上坡跑的坡度依次为(+6,+5,+4,+3,+2),下坡跑为(-8,-7,-6,-5,-4);在跑台运动结束后进行台阶运动,共20组,台阶高度为40cm,组间间歇30s。受试者完成运动性肌肉微损伤运动方案之后,分别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运动后72h进行不同恢复手段的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冷水浸泡组干预时间12min,干预温度为15℃,水浸位置为肩部及以下全身;冷热水交替组为15℃与38℃交替,每次各1 min,循环6次,总计12min,水浸位置为肩部及以下全身;超低温冷疗组干预时间为3min,干预温度为-110至-140℃,干预位置为肩部及以下全身。研究指标主要包括:主观量表指标(VAS量表、RPE量表、Borg量表、WHO深睡眠量表、PQSI睡眠量表),生化指标(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运动能力指标(纵跳、握力、跑动距离),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h、运动后24h、运动后48h、运动后72h、运动后96h进行指标的采集。研究结果:(1)主观量表指标:通过对四组干预手段在生理指标中的研究,发现超低温冷疗对机体出现运动性肌肉微损伤之后的VAS量表、RPE量表、Borg量表的效果上要优于其他三组(P<0.05),冷水组与对照组表现出相类似的恢复效果;在WHO深睡眠量表和PQSI睡眠量表总分上,超低温组也要优于对照组(P<0.05)。(2)生化指标:通过对四组干预手段在生化指标中的研究,从CK、Mb和SICAM-1指标结果分析,超低温组的效果要优于其他三组(P<0.05),其次是冷热水组,冷水组与对照组的效果接近;从LDH指标结果分析,超低温组与冷热水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从CRP和IL-6指标结果,超低温组的效果要优于其他三组(P<0.05),其次是冷热水组,冷水组与对照组的效果接近。(3)运动能力指标:从纵跳高度指标结果分析,通过超低温组干预之后机体的纵跳高度下降幅度最小(P<0.05);从握力结果分析,相比对照组冷热水组与超低温组具有较好的维持效果(P<0.05),而冷水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跑台运动与台阶运动相结合的运动方案模型,能够有效诱发人体出现运动性肌肉微损伤。(2)超低温冷疗可对与运动性肌肉微损伤高度相关的主观量表、生化、运动能力指标产生积极影响。对于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现象,超低温冷疗比冷水浸泡、冷热水交替浸泡效果更佳。(3)冷水浸泡与冷热水交替浸泡也可对与运动性肌肉微损伤高度相关的部分主观量表、生化、运动能力指标产生积极影响,但在时序性表达、作用程度上不如超低温冷疗。(4)在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肌肉微损伤的时序性恢复作用上,超低温冷疗的效果最佳,其次是冷热水交替浸泡,冷水浸泡的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