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癌变标志物入手,深入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脾胃气虚证的科学内涵,同时比较溃疡性结肠炎两种常见中医证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探讨并评估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气虚证的癌变风险,为中医证型预测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收集自1984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广安门医院及望京医院住院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共71例。通过中医辨证将病例分为脾胃气虚证组和湿热内蕴证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候、临床特点、肠镜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p53、K-ras、APC、KI-67等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基本信息: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脾胃气虚证组(21:14)、湿热内蕴证组(27:9),平均年龄均在45岁。脾胃气虚证组的病程显著长于湿热内蕴证组(P<0.001),而且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也明显多于湿热内蕴证组(P=0.019)。发生全结肠炎以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脾胃气虚证组更多于湿热内蕴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早年发病及应激因素方面两组无差异。2中医证候:脾胃气虚证组以便溏伴少量黏液或脓血、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尺脉弱为主;湿热内蕴证组以黏液脓血便、下腹坠痛或灼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两者具有显著差异,与各自中医证型特点相符。3临床特点:临床类型脾胃气虚证组以慢性反复型最多(74.3%),其次为初发型(22.8%),而湿热内蕴证以初发型最多(55.6%),其次为慢性反复型(41.7%)。Truelove严重度分度两组无明显差异,均以轻中度为主。两组患者的Sutherland活动指数均主要在6-10之间,而总的活动指数亦无显著差异。病变范围方面脾胃气虚证组相对于湿热内蕴证组更广泛,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实验室检查:①ALT、AST、γ-GT、ALP、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脾胃气虚证组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湿热内蕴证组除2例ALT、AST、直接胆红素偏高,1例γ-GT、 ALP、间接胆红素偏高以外,均正常,两组无差异。②血红蛋白(HB):脾胃气虚证组28例正常,7例偏低;湿热内蕴证组27例正常,9例偏低,两组无差异。③血沉(ESR):两组间无差异,脾胃气虚证组6例偏高、7例显著增高;湿热内蕴证组2例偏高、7例显著增高。5肠镜表现:湿热内蕴证组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的程度较脾胃气虚证组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组织病理学:与湿热内蕴证组相比脾胃气虚证组发生非典型增生的患者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p53、K-ras、APCKi-67基因的表达:各组间p53基因表达不全相同,其阳性率依次为CAC阳性对照组>CRC阳性对照组>UC脾胃气虚证伴非典型增生组>UC湿热内蕴证伴非典型增生组>UC湿热内蕴证无非典型增生组>UC脾胃气虚证无非典型增生组,且除UC脾胃气虚证无非典型增生组外,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各观察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Ki-67增殖指数不全相等,其中属UC脾胃气虚证无非典型增生组、UC脾胃气虚证伴非典型增生组最高,但与UC湿热内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除CAC、CRC阳性对照组有部分阳性外,观察组K-ras、APC基因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气虚证较湿热内蕴证具有更多的癌变危险因素,中医证型对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癌变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