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源涵养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建设,恢复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的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7年国内外发表的193篇关于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中英文文献,得到林冠层(203条)、枯落物层(686条)和土壤层(477条)的有效记录共计1366条。对各层水源涵养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探究了不同梯度影响因素上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分布的异质性。随后采用路径分析模型分别对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影响因素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最后采用赋值法和InVEST模型对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空间尺度模拟,并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京津冀森林植被类型中,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单次降水的水源涵养能力达67.64mm,因其复层林冠结构,截留作用优于纯林;其次为阔叶林(56.44mm)和针叶林(54.84mm),最小为灌木林(49.82mm);无论哪种林分类型,其水源涵养能力都是土壤层>林冠层>枯落物层。(2)研究区不同环境梯度下的水源涵养能力异质性明显。林冠层截留量呈现随海拔增大而减小,随胸径、叶面积指数、最大一日降水和蒸散的增大而增大,随林龄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随植被指数、海拔和枯落物蓄积量保持一致的增长趋势,随林龄先增大后减小;土壤有效持水量随非毛管孔隙度和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毛管孔隙度和林龄的增大而减小。(3)不同林层水源涵养能力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林冠层截留量与最大一日降水、蒸散、叶面积指数、林龄、胸径和坡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日照时数、纬度、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枯落物蓄积量相关性极大,半分解状态的枯落物相关程度大于未分解状态;土壤有效持水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厚度相关性较大。(4)通过路径分析对水源涵养能力影响因素再次分析,林冠层(R~2=0.49)主要影响因素为叶面积指数和最大一日降水,影响系数分别为0.34和0.30;枯落物层(R~2=0.51)主要影响因素为半分解层凋落物蓄积量,影响系数为0.51;土壤层(R~2=0.61)主要影响因素为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厚度,影响系数分别为0.60和0.38。(5)气候条件和森林生长情况可能是导致京津冀水源涵养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整体上北部燕山水源涵养能力高于冀西太行山;气候分异特征中,水源涵养能力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分布趋势一致,与温度、蒸散变化趋势相反;地形分异特征中,阴坡水源涵养能力高于阳坡;流域分异特征中,滦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海河南系水源涵养能力较弱;植被分异特征中,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大,其次为阔叶林和针叶林,灌木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小;土壤分异特征中,灰褐土、褐土、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行政区划分异特征中,北京市水源涵养能力最大,河北省水源涵养总量最大。基于Meta分析方法对京津冀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克服了样地试验时空尺度的局限性,同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为机理解释提供了有力支撑。该研究可为基于水量平衡模型模拟或遥感数据反演等结果进行站点尺度的验证,并为进一步研究全球变化等因素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提供数据基础和方法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