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酒”一词由表示一种礼仪的仪式逐渐演化为对长者的尊称,汉代演变为学官,至晋武帝建国子学,始设“国子祭酒”一职,一直沿至明清。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建立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国子监,并形成完备的管理体制。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国子监最高官员祭酒的选拔。选拔的祭酒大多是德行、学识称著于时的硕德大儒,多是进士兼翰林出身。统治者主要从国子监、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礼部、提学官等部门选拔。文中分别从明代祭酒的分布、特点、职责、待遇、考核、升迁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国子监的治理成效如何是检验祭酒尽职与否和治校能力的试金石。明前期祭酒如宋讷、李时勉等多尽职尽责,收效较大;中后期由于捐纳之风的盛行、祭酒任期的缩短等原因,祭酒即使千方百计去振兴太学,也不能扭转学风日下的局面。祭酒虽从制度上严格约束监生,但生活上关心监生,视如己出,受到监生们的忠心拥戴,且把兴修国学作为重要职责之一。祭酒搞好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献言献策。他们为明代统治的巩固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文化与学术上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