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地景观是指那些功能不同或者组成不同的绿地空间,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其主要作用是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增湿降温,调节气候,控制城市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城市公园绿地是关系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格局及基于生态效益的绿地优化种植模式能够提升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引导城市用地布局朝着健康、持续的人居环境发展。本文以沈阳市城市二环内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基于生态效益的种植模式研究-理想化设计实践为研究思路,基于遥感资料(RS)、统计资料、调查访问和野外实测调查等获得原始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2008-2014年间沈阳市城市二环内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缓冲区法模拟了基于可达性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布局;同时测定沈阳市22种常用绿化树种在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滞尘三方面的效果,研究在不同生态效益下基于三种生态效益的植物种植模式;对沈阳市铁西区的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基于可达性的理想化设计实践,同时对绿地内植物进行基于生态效益的理想化种植,以提升城市绿地的综合服务效益。通过研究以期为沈阳市城市绿地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论文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从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来看,2008-2014年间,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特征表现为工业用地持续大幅度减少,居住用地和绿地面积持续增加;从城市绿地变化特征来看,工业用地和待利用地两种景观类型是重要的城市绿地转入贡献组分;在城市快速发展期,城市内部的更新促进了城市绿地的建设。绿地格局变化特征表现为前期破碎化程度减缓,后期加剧,可达性分析表明城市绿地可达性呈提高趋势,但总体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评价了城市绿地网络连接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绿地网络连接度水平呈持续提高趋势。(2)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消费特征分析,确定城市绿地优化目标为提高城市公园绿地500m可达性水平服务的居民数量。采用人口重心模型及缓冲区分析法进行城市公园绿地优化布局并对优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中93.5%的居民均可实现出门500m可见绿地的目标,通过优化实现了以较少的绿地面积发挥较大的绿地效益。(3)通过对沈阳市22种常用绿化树种的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滞尘三种生态效益进行量化测量,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综合生态效益表现最好且稳定的11种树种,其排列顺序为:新疆杨(T4)>西府海棠(T9)>金银忍冬(T18)>紫丁香(T14)>金钟连翘(T15)>红王子锦带(T21)>梓树(T11)>榆叶梅(T19)>暴马丁香(T7)>山桃稠李(T10)>红瑞木(T17)。(4)遵循沈阳市城市目前和未来的绿地建设管理措施,以及社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设计了基于可达性的沈阳市铁西区绿地景观格局理想模式预案及兼顾美学的基于生态效益的种植配置,以期解决绿地规划设计与具体设计脱节的问题,为沈阳市城市绿地建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决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