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被应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竞争力,推进中药产业的国际化,使其最终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必须运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化学物质组成、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等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科学指导中药产品的临床应用。血塞通注射液为三七总皂苷提取物制剂,临床广泛用于脑血栓、脑梗塞、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并疗效确切,是一种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中药大品种。因此,本论文选择血塞通注射液为研究载体,围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中共性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技术手段,开展中成药化学物质组成、药品质量分析方法学、药效物质基础及主要成分的体内过程等方面研究,着重探索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多成分药代动力学、中药PK-PD研究等难点问题。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学术贡献如下:1采用HPLC-ESI-MSn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化学物质组成,从中鉴定出27个皂苷类成分。2以10种皂苷对照品,研究建立了27种皂苷成分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对血塞通注射液中27种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此外,还研究建立了血塞通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含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血塞通注射液质量分析方法,为血塞通注射液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参考。3研究创建了基于过氧化氢-鲁米诺及二苯代苦味酰基-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中药抗氧化活性组分高通量筛选平台,进而评价了血塞通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活性。此外,还采用体外细胞模型对血塞通注射液及其主要成分的抗氧化损伤及抗缺氧损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血塞通注射液12个主要皂苷成分均具有抗氧化活性,Rg1及Rb1具有抗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活性,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4采用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进一步研究血塞通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Rg1及Rb1的药效作用。结果表明,Rg1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是血塞通注射液的主要药效成分。5采用HPLC-TQMS分析技术,建立了大鼠血浆及组织中R1、Rg1、Re、Rg2、 Rh1、Rc、Rb1、Rb2、Rb3、 Rd、20(S)-Rg3和20(R)-Rg312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而研究了血塞通注射液所含的这12种皂苷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血塞通注射液药效物质主要分布在肾、肺、肌肉和心脏组织中,表明这些器官及组织是药效物质作用及累积的主要部位;Rb1在大鼠血液、组织及器官中的暴露程度最大;上述12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快消除型(包括R1、Rg1、Re、Rg2、Rh1、SRg3及RRg3),另一类是慢消除型(包括Rc、Rb1、Rb2、Rb3及Rd)。考虑到Rg1是血塞通注射液主要药效成分,而Rb1在大鼠体内暴露程度最大,且Rg1及Rbi分别具有快消除型和慢消除型药动学行为,可各自代表血塞通注射液中两大类具不同药动学特点的皂苷成分,据此提出在血塞通注射液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择取Rg1和Rb1作为药代标志物。6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大鼠心肌缺血的特征代谢物组,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结合研究方法(即中药PK-PD研究方法)。根据这一思路,以药效成分Rg1作为血塞通注射液药代标志物,采用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特征代谢物组评价药效,开展血塞通注射液PK-P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Rg1与特征代谢物乳酸的PK-PD结合模型拟合较好,提示可通过血浆中的Rg1浓度预测血塞通注射液在体内的药物效应变化,这可为临床用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以上研究为中药PK和PD结合研究探索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