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对促进学生个体道德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社会各界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需要客观诊断学生的感恩现状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初中生感恩品质量表》为测量工具,从感恩认知、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四个维度分析初中生感恩品质的现状,了解初中生对父母、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以及大自然的报恩方式有哪些。同时选取居住地、独生/非独生子女、性别、年龄、年级等变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选取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而分析影响初中生感恩品质的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频次统计等,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第一,学生对父母、老师、朋友或者陌生人给予自己的关心和帮助以及大自然的恩惠能够做到心存感激,并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主动去回报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对感恩的认识也是比较正确的,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会相互帮助的,大部分的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也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带有功利性目的。通过对初中生感恩回报方式的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对父母、老师、朋友、陌生人以及大自然所给予的恩惠都会采用某种方式进行回报。第二,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在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维度上存在城乡差异,表明成长环境的异同对初中生的感恩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在感恩认知层面存在年级差异,既可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也可能源于初中生的心智成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感恩父母层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说明父母期望值和关注水平会影响感恩品质的高低;在感恩他人层面存在独生/非独生子女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源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有着不同的人际敏感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时需要注意如下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感恩现状,科学合理地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要注重感恩教育的连续性;感恩教育需要有行动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