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救赎——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w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引领诗坛的朦胧派诗人中,顾城的机智、灵动、纯净的诗风,格外引人注意,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特性。顾城早期的诗歌往往充溢着童真、纯净的意象和浪漫、清新的童话色彩,因此得名“童话诗人”。然而,顾城后期的诗歌风格则由前期的明丽纯净转为阴暗晦涩,甚至笼罩上了一层浓浓地“死亡阴影”。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死亡”从未曾脱离过顾城的诗歌,无论是早期的温暖死亡还是后期的绝望死亡,死亡意识一直深存于顾城的诗歌创作之中。最终,顾城以现实的方式践行了他诗歌中的死亡意识——以决绝而惨痛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与妻子的生命,留给后人的除了扼腕与叹息之外,还有其诗歌创作中丰富的死亡意蕴。  本论文从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的角度探析顾城的诗歌创作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审美价值。首先,探析顾城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生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诗人早期的个性心理结构对日后诗歌创作的影响,包括对童年经验和早期诗歌语言的分析,完成对诗人独特语言机制下的心理探求,从而揭开诗人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生成的原因。其次,阐述顾城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审美体现,本章将融入美学、死亡美学的理论回归顾城诗歌本身,探索顾城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死亡意象和顾城笔下的死亡之美,及顾城诗歌中独特的“梦”的意象与“死亡”间的内在联系——“梦”也是另一种死亡,从而,进一步挖掘顾城诗歌中死亡意识的审美体现及美学价值。最后,探讨顾城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超越与救赎,感受顾城诗歌中诗意的死亡观,死亡即“自然”,死亡即“救赎”,并将顾城的死置身于大时代的背景之中,探析顾城的死与同时代诗人之死的意义与价值。
其他文献
进入2011年第二季度,由于通货膨胀和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股市不断下行,尤其5月下半月两市持续下跌后再度暴跌,特别是5月26日两市跌幅9%以上的个股达90多家,恐慌盘蜂拥而出,惨不忍睹,有人谓之为“股殇”。不少散户股民亏损累累,有的股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个别的甚至想一死了之。  浏览不少财经网站的博客,“别了,股市”、“悲剧性行情何时结束?”、“一个散户离开股市的临终留言”等惨烈、悲痛之语比比皆
期刊
柳氏故事讲柳氏与诗人韩翊在动乱中历经磨难而终得团圆的爱情,是一个著名的才子佳人故事。这一题材在后世以话本、戏文、杂剧、传奇等各种文学形态广泛流传,受不同时代和社会思
本文对冯骥才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了评述。文章指出,冯骥才的小说创作视野相当广阔,其笔触深入到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文化的各个层面。他的作品涉猎之广,风格改变之大,语言之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揚雄撰,最初為十五卷,揚雄謂“殊言十五卷”,今存十三卷,東晉郭璞為《方言》中的一些詞語進行了注音和釋義。《方言》(含郭璞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谓词性主语句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了不同形式的谓词性词语作主语的自由度及其原因,重点讨论了谓语动词的特征——非描写性,挖掘了谓词性主语对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