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绝不仅仅是范仲淹一人的忠君爱民观念,而是所有受过儒家思想熏染的封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范式。如能达而兼济天下则固然不错,然而如刘过一般,“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是否还要以天下安危、百姓福祉为己任呢?壮志难酬、流落江湖的刘龙洲会不会唱一曲“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翩然归隐呢?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人。一生布衣,着作颇丰。然散佚者不在少数,据《直斋书录解题》着录,经后人搜集整理,留有《龙洲集》14卷,今已不传。明王朝用复宋刻作《龙洲道人集》15卷,有明嘉靖本、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收录14卷、附录2卷,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龙洲集》12卷,其中诗歌近300首,词80余首,杂着一卷。其诗跌宕纵横、才气坌溢,融豪放张扬的爱国情怀和飘零落寞的谒客习气于一炉。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对南宋文学、特别是江西文学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南宋一朝的社会文化氛围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刘龙洲不同寻常的思想个性和人生经历的产物。本文即试图以龙洲诗歌为媒介,探究这位末路英雄在诗酒江湖的满怀豪情之下,所掩盖的复杂矛盾、哀婉难言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