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在引导农业人口转移和当地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方面一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样,高水平的农村农业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城乡发展关系也奠定了新时代新常态下城市群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定的阶段后,城乡差距并不会主动弥合,资源和机会反而倾向于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使得城市的极化效应逐渐加深,不加调节则可能会使农村发展越来越滞后,城市发展也将触及天花板,区域内的整体发展水平也会因此落后。因此,假如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改革方面主动作为,在城乡制度、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开展积极有益的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欠发达地区才有可能摆脱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才有可能释放并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从而加速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根据国内外文献发现,影响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因素复杂多样,其解决方式也不一而足。但若通过合适的理论与模型筛选出这些影响因素并测度其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大小,可以为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城市群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涉及的内涵多、范围广,近年来学界尚未明确和统一其评价指标,因此,根据研究需要改进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测度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往往成为这一领域实证研究与政策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结合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以成渝城市群16市为例作为研究样本,在构建科学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察了城市群内社会经济因素与空间相关性等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最后结合实际,对成渝城市群城乡发展给出了政策建议。首先,文章采用改进后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成渝16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从时间上考察了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动态趋势,再通过对一体化水平中间指标的聚类,观察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其次,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成渝城市群各市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劳动率、交通密度、财政支农水平、规模化等因素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分析其原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的研究结论:(1)前期一体化水平是影响当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且缓慢的过程,相关政策或因素改变所带来的作用应在较长期的视角下观察评价;(2)空间相关性与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正相关,说明城市群内的经济交流对一体化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交通设施水平的改善是提升成渝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工具;(4)现阶段各市在工业和传统农业上的发展对成渝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整体促进作用尚未充分体现;(5)成渝城市群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水平都有着显著差异。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在坚持经济平稳向上的原则上,建立和完善成渝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政策的长期评价和考察机制;(2)坚持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协调,加大城乡统筹力度;(3)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渝城市群高效、便利、畅通的城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4)着重支持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力强的产业,尽可能增大产业结构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部分。在创新性上,本文以市级数据为研究基础、以城市群为研究范围,对成渝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单独对成渝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作的相关研究和建议会更加具有可行性。同时,本文采用了改进后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重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强调。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一体化水平与空间特征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城市群内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一体化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并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发现前期一体化水平在当期城乡一体化水平中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成渝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