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水是我国奥运会金牌的重点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问鼎世界列强以来,为国人带来过许多荣誉,其整体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项目发展并不平衡。近年来,随着其他国家的崛起,我们传统优势受到威胁。尤其随着熊倪退役,男子跳板跳水技术和难度优势不复存在,所以对男子跳板跳水运动的技术进行新一轮的总结、定位和深入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选取2003年9月22-28日在重庆举行的全国跳水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中的7名优秀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国家队2004年奥运阵容),对其在本次比赛中的高质量动作进行解析,分析了7名运动员9个动作的振板、起跳的相关运动学参数,结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旨在揭示跳板跳水立定起跳的振板、起跳规律和具体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对跳板跳水2、4组动作的研究发现,根据两臂的位置不同,预备姿势可以分为:双臂侧平举、双臂侧上举及双臂自然下垂三种。是否摆臂和摆臂幅度的大小是影响板下压幅度和人体重心上升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二次起跳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运动员和跳板之间没有“合板”,即重心运动与跳板运动没有协调一致。只有在平时训练中着重加强踝关节快速屈伸的能力或适当调整板的软硬程度,使人板同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次起跳问题。
3.跳板跳水只有蹬摆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合板”。第二组动作存在早升臂,而第四组无须早升臂,但均应做到快升臂才能有效压板;同步摆臂或延迟摆臂有利于蹬伸压板,是跳板跳水特有的技术。
4.预蹬伸后的第一个膝关节角速度峰值是积极蹬伸开始的评价指标;运动员在选定跳板的软硬程度后,都有一个最佳的积极蹬伸条件:包括下肢关节角度、跳板的形变和人—板的运动状态。
5.二次蹬伸是跳板跳水起跳特有的问题动作,是蹬伸过程中蹬伸力矩不能抗衡弹性恢复力矩的结果,本质上是蹬伸不“合板”。从技术上,运动员可通过适度提前积极蹬伸时机或者适当降低跳板的硬度来消除二次蹬伸;从身体素质上,运动员应加强力量训练,尤其是增强大角度屈踝条件下的蹬伸力量,避免大幅度屈踝下腓肠肌主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