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0.6-6)/10000,新生儿发病率为(2.2-2.49)/10000[1],先天性白内障约有1/3是遗传的,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 ADC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3种,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最为常见。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发现至少有22个基因与ADCC的发生有关,包括10个晶状体蛋白基因(CRYAA、CRYAB、CRYBB1、CRYBB2、CRYBB3、CRYBA4、CRYBA1/A3、CRYGC、CRYGD、CRYGS),4个膜蛋白基因即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A3、GJA8),主要内源性膜蛋白基因(MIP26)和晶状体内在膜蛋白基因(LIMI/MP19),4个转录调节因子(MAF, PITX3, HSF4, PAX6),细胞骨架蛋白基因之一(BFSP2),上皮细胞激酶基因(EPHA2),染色质修饰蛋白基因(CHMP4B)以及铁蛋白轻链基因(FTL)。充分利用遗传资源的优势,发现新的白内障致病基因并揭示其突变规律和特点,并用于产前基因筛查、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将有效地预防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质量。本研究收集了生活在我国东北辽中地区的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大家系,就其相关致病基因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家系材料收集,排除眼部和全身其他遗传性疾病,对所有家系成员眼前节散瞳检查,并对先证者做表型认定,绘制家系系谱图。经知情同意后,采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4ml,-70℃冷冻保存备用。用Universal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 Ver.3.0提取家系成员白细胞基因组DNA,在染色体上的1p36, 1q21-q25、2q33-q35、3q21-q25、10q25、11p13、11q23-q24、12ql2-ql4、13q11-q13.16q22.1、16q23、17q11-q12、21q22.3、22q11-q12区段内选取5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连锁分析。通过含7 mol/L尿素的8%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离PCR等位片段,硝酸银染色显色,根据凝胶上DNA片段大小确定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及家系中各成员的基因型。应用LINKAGE软件(version 5.2)中的MLINK进行微卫星标记与该家系致病位点的两点间连锁分析,计算LOD值。判断标准:Lod值≥3,两个位点肯定连锁;Lod值≤-2,两个位点不连锁;-2<Lod值<3,提示连锁。根据个体的等位基因型,家系成员间的亲缘关系及孟德尔遗传定律,人工构建该家系单体型。在确定染色体区域内对候选基因进行测序,检测突变。结果该家系成员共计21人,有8人患病(男性2人,女性6人);现存家系成员共计19人,患者都现存。共采集外周血15人份,其中患者血样8人。先证者Ⅳ1表型为绕核白内障,其他家系成员已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先天性白内障在家系中连代相传,男女均有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根据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在8%聚丙烯酰胺尿素变性凝胶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家系成员的基因型组成。根据连锁分析软件LINKAGE(version5.2)的要求,建立每个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的家系档案。通过对家系成员进行微卫星标记的连锁分析,发现位于染色体1p36、1q21-q25、2q33-q35、3q21-q25、10q25、11p13、11q23-q24、12q12-q14、13q11-q13、16q22.1、16q23、21q22.3、22q11-q12区段的48个微卫星标记与常染色体显性白内障大家系均无连锁关系,LOD值为负值。但位于17q11-q12的微卫D17S469和D17S184,当0=0时,最大LOD值为2.71。结论本研究收集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系谱分析表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家系的全部患病成员中,排除了与染色体1、2、3、10、11、12 13、16、21和22上侯选白内障致病基因区域微卫星多态标记连锁,提示与染色体17q11-q12区域标记连锁,也进一步证明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具有遗传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