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粮食产量是实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当前我国正处在“四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为农业发展创造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给粮食产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用地不断缩小,粮食有效供给深受影响;同时,城镇化与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口粮、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等的刚性增长,粮食供需矛盾依然大量存在。加之,我国山地丘陵多、平原面积较少,耕地资源较有限,粮食生产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粮食产量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发展悠久,工业发展迅速,既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又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建设省份。近些年来,湖北省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抓住“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大好机遇,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等诸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湖北省的城镇化率增至54.5%,继续位居中部第一;工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增至42.7%;粮食产量达到2501.3万吨。同时,湖北省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也对粮食产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以湖北省为有效切入点,就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命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现实研究价值。文章结合一般理论和VAR模型系统研究了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产量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粮食产量具有长期的正向冲击;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城镇化短期内会对粮食产量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工业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度相对于城镇化的更大;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产量关系密切,需要统筹协调发展。为此,应该积极推进工业化发展,为粮食产量提供有力支撑;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进一步缓解城乡用地矛盾;加强农民专业化培训,大幅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升粮食产出效益;倡导健康式消费理念,进一步提升粮食消费质量,进而促进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与粮食产量统筹协调发展。全文主要包含五大部分,各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等,本部分为全文的有序展开作了较充分的铺垫,为本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2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首先,对工业化、城镇化及粮食产量等进行概念界定,搞清楚其基本概念及内涵,为后文的深入准备分析做足准备;其次,对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理论、需求弹性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从而为本文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部分为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现状分析。主要对湖北省近年来工业化发展现状、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粮食产量基本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如工业产值及其在地区GDP中的占比、城镇人口数量及城镇化率、粮食种植面积及其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以及粮食生产的产量及产值等等,以大致明确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充足的数据与信息准备。第4部分为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一般性分析;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对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从而更加深入准确地明晰工业化、城镇化对粮食产量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充分的实证依据。该部分为本研究的关键所在。第5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根据前部分的研究得出若干结论;然后,根据研究结论及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产量的具体实际,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三者协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