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CT响应的纳米硫化铋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现代医学诊断一种常用的手段,常借助于CT造影剂增强扫描效果。目前临床应用的CT造影剂主要是一些碘造影剂,然而这些造影剂在临床使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纳米生物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CT造影剂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将纳米金、纳米氧化钽及纳米硫化铋作CT造影剂的研究。由于铋具有相对最高的原子序数和X衰减系数,理论上能够引起更高的对比。因此纳米硫化铋作造影剂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不同硫源铋源并通过控制试验条件制备了不同形貌尺寸的油溶性纳米硫化铋颗粒,选择合适的纳米硫化铋进行表面修饰后制备水溶性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了表征。为了进一步研究纳米粒子能否应用于在体实验,我们又做了细胞毒性试验,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探针在细胞内状态。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以氯化铋、单质硫、油胺为原料,采用“hot injection”方法分别控制硫单质与氯化铋摩尔比为2:1,170°C和硫单质与氯化铋摩尔比1:5,反应温度130°C制备不同的油溶性纳米硫化铋;以氯化铋、硫代乙酰胺、油胺为原料,采用“hot injection”方法180°C反应制备纳米硫化铋。表征显示:硫单质与氯化铋摩尔比为2:1,170°C反应制备的油溶性纳米硫化铋晶形良好,长约14nm,宽约7nm,尺寸大小均一,故选择此种纳米硫化铋进行下一步的表面修饰等实验。(2)制备了油溶性硫化铋纳米颗粒后进一步对纳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得到水溶性的纳米粒子。我们尝试利用四乙氧基硅烷(TEOS)、2-[甲氧基(聚氧乙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EG-silane)对纳米硫化铋表面修饰得到水溶性的二氧化硅和PEG包覆硫化铋(Bi2S3@SiO2-PEG)纳米粒子;采用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PPO-PEO),对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得到Bi2S3-PF127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显示,Bi2S3@SiO2-PEG和Bi2S3-PF127纳米粒子的水溶性较好,大小均一。对其进行体外CT响应性能检测的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HU值也逐步增加,但在相同浓度下铋的HU值要高出碘很多,即达到相同X-射线吸收值时铋的用量远小于碘造影剂的用量,这种用量的减少意味着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潜在不良反应。同时,与已报道的纳米硫化铋相比,Bi2S3@SiO2-PEG和Bi2S3-PF127引起的CT对比更强。(3)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检测探针的细胞毒性,并通过探针进入细胞后的透射电镜图检验细胞毒性试验的可靠性。小鼠细胞分别在含Bi2S3@SiO2-PEG和Bi2S3-PF127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其中铋浓度分别为2.1和3.2mg/mL时,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在细胞的透射电镜显示探针进入细胞内部,且为改变细胞结构。
其他文献
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广谱的非专一性酯酶。它能通过催化磷酸酯键的水解,来降解有机磷酸、芳香羟基酸酯和氨基甲酸酯,从而对水解有机磷杀虫剂及降解
目的:本研究比较正常血压Wistar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微动脉段平滑肌细胞电生理学及缝隙连接耦联力的异同,并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A)、尼氟灭酸(NFA)、2-氨基乙基二苯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s)属于C族GPCRs,其功能异常可导致老年痴呆症,焦虑,沮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mGluRs在体内为同源二聚体,每
油藏原油的裂解气是形成天然气气藏的重要气源。原油裂解成气关系到天然气生成和原油消耗,因而客观评价该过程对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一套以氮气打压来实现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