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功能与人类适应行为:虎头梁遗址石制品微痕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微痕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的石制品功能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进而结合其有限的出土信息对遗址内相关地点的功能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行为进行探讨。   本文的研究材料来自虎头梁遗址群1972-1974年间出土的石制品组合。根据器物类型和出土地点信息,254件标本被选作微痕分析的对象,包括细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锛状器、石锥、凹缺器和石叶等非工具类石制品。笔者以实验作为对考古标本进行微痕分析的基础,共进行了包括刮削、尖状器复合使用和踩踏在内的三组实验,观察了大量的实验和考古标本,并通过了盲测。   本文对石制品功能的研究以微痕分析中的低倍法为主,同时结合了类型学和民族考古学的证据。对石制品按照类型进行微痕分析的结果表明,虎头梁人对工具的制作和使用存在定型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各类石器的类型与功能基本一致,并存在一定的分工,非工具类石制品较少被使用,一器多用现象少见。尖状器被用作切割、刮削和投射的工具使用。刮削器仅用于刮削和切割使用。石锥、雕刻器被用于钻孔和雕刻硬性物质,应该与装饰品的制作有关。锛状器中有一类标本用于砍刨木料。Ⅰ型细石核上存在少量不典型的使用痕迹。尖状器和锛状器上有装柄痕迹被识别出来。根据对使用方式和加工对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虎头梁人群在这一区域内进行过狩猎、肢解、砍刨和工具维修等活动。   将73101、65039、72117地点出土的石制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虎头梁遗址群内至少存在三种功能不同的遗址类型。73101地点有丰富的遗迹现象,结合石器的多样性和具体功能,它应属一处营地居址。72117地点出土的大量石制品既有制作阶段的标本,也有用于肢解的工具,该地点兼具石器制造场和肢解场所两种功能。65039地点发现的标本大多经过刮削和切割使用,属于狩猎和肢解场所的石器功能表现。这种遗址分工的表现与采取后勤式移动的集食者的生活策略比较接近。   根据虎头梁石制品和遗址的功能研究可以看出,虎头梁狩猎人群由于环境资源的限制,选择相对固定的居址,采取集食性的食物资源获取方式,出现了工具装柄和反复维修为特征的精致加工工具,实现了工具的定型化和专业化、可靠性和高效性,体现虎头梁人技术组织程度较高的、适合区域环境的觅食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了务实性和灵活机动性特点。
其他文献
地热能源因具有清洁、可再生、储量大等优势,成为新能源研究中颇受关注的领域。近年国际地热研究的前沿是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和地源热泵等非传统利用方式,对区域大地构造和
作为一名农资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闫老板对如今的种植大户是深有感触。对农资销售者来讲,遇见种植大户前来购买农资,就意味着销售量直线上升。毕竟他们需求的农资比较多,所以,
介绍了尖山铁矿精选车间自动化设计配置情况以及使用现状。 Introduced Jianshan Iron Ore workshop automation desig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use of the status quo.
裂解色谱质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球化学有机大分子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应用于分子结构的定性分析。传统的基于多聚物的内标定量技术存在精度差(10%-30%)、重现性差等缺陷,
学位
徐州地区寒武系发育完整,沉积标志清晰,旋回性明显,馒头组是华北板块东南地层区的代表性地层。经过对徐州大北望地区馒头组剖面的认真详细的观测、描述和分析,认为其整体发育于浅
特邀专家:蒙平,庾韦花,张向军,陈少珍,潘颖南(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栽培前的准备工作栽培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最好是栽培当地现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下扬子地区三叠系青龙组下段烃源岩和二叠系烃源岩。论文围绕烃源岩成熟度、热演化史、有机质生烃动力学特征、生排烃等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区烃源
基于煤层气井生产周期长、产液产气能力逐年降低现象,本文围绕煤层气老井与产气衰竭井改造问题,对潞安矿区典型井田煤储层开展了相应研究。潞安矿区煤储层整体上煤体结构保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