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一步探讨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方式的优劣,为国内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本研究就皮下及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用药途径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6名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117例采用皮下注射(SC),49例采用静脉注射(IV),每1-2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估,比较2、4、6疗程及所有疗程后两组用药方式的疗效差异及两组的生存期、生存率、周围神经病变(PN)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探索PN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数据),或以中位数加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生存曲线的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疗程、4疗程及6疗程后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VGPR)、≥部分缓解率(PR)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但截止到随访终止(皮下组为4-18个疗程,平均8.5疗程,静脉组4-16个疗程,平均6.6个疗程后),皮下组的≥PR率高于静脉组(P<0.001),两组之间PFS比较未见明显差别,但OS比较有意义,皮下组高于静脉组,两组患者的1年及2年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值>0.05),但皮下组的3年生存率高于静脉组(P=0.043)。且皮下组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未见明显差异。所有级别周围神经病变(PN)发生率及≥3级PN发生率皮下组均低于静脉组(P值分别为0.007和0.023),发生PN时的硼替佐米累积剂量皮下组高于静脉组。静脉组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皮下组,其余副作用两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影响患者发生PN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白蛋白、肌酐、LDH、硼替佐米剂量及初始骨髓瘤细胞的比例检验结果不显著(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硼替佐米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相比早期疗效相当,但因总治疗疗程数皮下组高于静脉组,所以远期效果皮下组要好于静脉组。2、用药方式的不同不影响患者的PFS,但皮下组患者可以获得更长的OS及3年生存率。3、皮下注射可以明显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也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有效提高了用药安全性。4、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白蛋白、肌酐、LDH、硼替佐米剂量及初始骨髓瘤细胞的比例对PN的发生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