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关于毛冠鹿的研究报道。毛冠鹿种内核型存在多态现象,到2002年为止在毛冠鹿种内已经发现了5种不同的核型,不同核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几条异染色质丰富的染色体上。对不同核型中性染色体的确定曾有不同的观点。另外,关于毛冠鹿种内核型的多态现象是否是亚种间的差异或者个体差异,以及这种多态现象产生的机制如何等问题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对毛冠鹿的性染色体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做了如下工作:
1)通过显微切割技术获得赤麂Y<,2>单条染色体,经LA-PCR扩增模板量,然后通过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的涂染探针,并通过Southern blot对该探针进行验证。设计引物在毛冠鹿基因组中扩增Sry基因全长,测序验证之后通过PCR法制备荧光素标记的Sry基因探针。利用这两种探针分别对雄性毛冠鹿的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涂染探针的杂交得到了阳性结果。结合本实验室的基因定位研究对毛冠鹿的Y染色体进行了验证。
2)采用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方法对来自成都动物园的8头毛冠鹿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结果出现4种不同的核型,有一种核型与以前所报道的几种核型不一致,确定为新核型(2n=47♀,X染色体为异型, )。至此,在毛冠鹿种内共发现了6种不同的核型。根据核型图、C-带及薄层扫描结果分析了毛冠鹿种内染色体多态的表现形式、遗传规律及可能的产生机制。
3)通过PCR法制备荧光素标记的着丝粒序列探针,然后分别对4种不同核型的毛冠鹿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在4种不同核型中均检测到了阳性信号。根据不同核型中信号的分布特征,对毛冠鹿种内核型多态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