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功率谱熵在青霉素致痫大鼠脑电痫性发作检测中的应用,探索运用功率谱熵研究实验大鼠痫性发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青霉素在大鼠海马微注射制备急性痫性发作模型(注射点为右侧海马),以深部电极记录大鼠原始脑电信号,运用功率谱熵对大鼠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A):仅在大鼠右侧海马致痫灶相同部位植入深部电极;生理盐水对照组(B):在右侧海马致痫灶相同位点注入生理盐水,然后插入深部电极;单电极组(C):大鼠右侧海马经青霉素致痫后,在致痫灶内植入深部电极;多电极组(D):经青霉素致痫后,在致痫灶内植入深部电极,同时在同侧海马相距1.5mm处、致痫灶对侧海马植入深部电极。四组大鼠经致痫后予以行为学评分,并于致痫后2小时、3小时、4小时记录每组大鼠5分钟抽搐次数,同时注射青霉素之前记录脑电图30分钟,注射青霉素后持续监测脑电图直到癫痫发作终止。记录致痫大鼠在致痫灶内及其他植入深部电极处癫痫发作各期的脑电主频功率和功率谱熵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行为学变化比较:1.1从行为学结果分析,除正常和对照组无痫性发作外,其他各组痫性发作形式以Racine分级四级—多肢抽动伴倾倒为主:1.2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发作次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电图及功率谱熵比较:2.1C组和D组脑电信号的主频功率显示两组发作期与未发作期、发作前期、发作后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未发作期和发作前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2C组和D组脑电功率谱熵显示发作期明显低于其它各期,且发作前期就已经开始降低;2.3D组大鼠海马致痫灶(a)及其同侧附近(b)、对侧(c)发作前期的脑电主频功率谱和功率谱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从脑电主频功率来看,a、b、c三点无明显差异(P>0.05),而从功率谱熵分析,发现a点最低,c点的功率谱熵值最高,a、b、c三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功率谱熵可以预报痫性发作;2.功率谱熵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痫性发作时存在抑制屏障突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