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抑制剂促进TCR-T细胞的功能并且抵抗TGF-β的免疫抑制功能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过继性免疫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是近年来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是指从肿瘤患者或者健康人志愿者体内分离出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体外进行筛选和扩增后再回输到肿瘤患者体内的疗法,其对于难治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ACT疗法分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tumor infiltration lymphocyte,TI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T细胞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疗法(T cell receptor-engineered T cells,TCR-T)等。T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是决定T细胞状态和功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在ACT治疗过程中T细胞扩增培养条件中的优化是目前提高ACT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所在。目的:通过对比使用两种不同的p38抑制剂Doramapimod和SB202190,以及在临床实验中最常使用的细胞因子IL-2和IL-7+IL-15的培养条件下,检测T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扩增能力、T细胞的亚型变化和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p38抑制剂使用后T细胞对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的抵抗能力,旨在寻找T细胞体外培养的最优化方案;并在黑色素瘤特异性TCR-T细胞中进行该培养方案的验证,为ACT的临床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收集健康人志愿者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使用两种p38抑制剂扩增培养T细胞,培养过程中同时分别使用IL-7+IL-15或者IL-2活化T细胞;2、在T细胞扩增培养过程中,通过细胞计数检测T细胞增殖水平;3、T细胞培养10天,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亚型,根据CD45RA、CCR7的表达将CD8+T细胞亚型分为:初始T细胞(Na(?)ve T cell,TN)、中枢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TCM)、效应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TEM)和终末分化效应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s re-expresses CD45RA,TEMRA),并且检测CD8+T细胞、CD8+TN和CD8+TCM细胞中CD62L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T细胞IFN-γ和Granzyme-B的分泌水平,并且在TGF-β存在的情况下,检测T细胞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4、从健康人外周血PBMC中筛选出黑色素瘤肿瘤相关抗原MART-1特异性TCR,构建TCR-T细胞;5、在IL-7+IL-15培养条件下,使用Doramapimod体外培养MART-1TCR-T细胞,并通过临床大量快速扩增(rapid expansion protocol,REP)方法扩增24天,经流式检测CD8+T细胞中CD62L的表达水平;通过特异性抗原肽MART-1刺激TCR-T细胞,采用ELISA检测IFN-γ和Granzyme-B的分泌水平,并且在TGF-β存在的情况下,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结果:1、使用p38抑制剂处理培养扩增T细胞,在第12天发现两种p38抑制剂均使T细胞数量显著性增加。在IL-7+IL-15和IL-2不同培养条件下均发现同样现象。2、在细胞亚型方面,两种p38抑制剂的处理均可导致CD8+T细胞中TN细胞比例上调,与未处理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L-7+IL-15活化培养组中CD8+TN和CD8+TCM细胞CD62L的表达水平上升,而IL-2活化培养组中没有明显增高。3、两种p38抑制剂分别处理后,T细胞IFN-γ和Granzyme-B的分泌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在TGF-β存在的情况下,未用p38抑制剂处理的对照组IFN-γ和Granzyme-B的表达明显下降(P<0.001),而使用p38抑制剂处理后,其IFN-γ和Granzyme-B的分泌较未用p38抑制剂处理组明显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使用IL-7+IL-15联合Doramapimod抑制剂培养经MART-1 TCR转导的TCR-T,检测发现CD8+TCR-T细胞CD62L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且在TGF-β存在,经MART-1特异性抗原肽刺激后,未用Doramapimod处理组IFN-γ、Granzyme-B的分泌明显降低(P<0.001),而使用p38抑制剂后IFN-γ和Granzyme-B的分泌明显升高,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IL-7+IL-15和p38抑制剂的联合处理可有效提高低分化的记忆T细胞比例,这种低分化的记忆T细胞有利于T细胞回输后在体内的长期存活以及更好地发挥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2、在TGF-β抑制性细胞因子存在的情况下,p38抑制剂的处理可有效维持T细胞分泌IFN-γ和Granzyme-B的能力,说明在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中,p38抑制剂的使用可更好地维持T细胞功能,有效抵抗肿瘤抑制性微环境,这为T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提供了更优化的培养方案,为临床ACT的肿瘤免疫治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1型、2型SMA患儿临床及基因检测资料,深入了解该病临床特征与基因变异关系,提高对该病的全面认识,为进一步多学科管理、开展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20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住院56例1型、2型SMA患儿临床资料,并对部分成功随访患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SMA患儿,1型35例、2型21例,男女比=1.5:1。SMA 1型发病
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多年来治疗胰头、十二指肠壶腹周围肿瘤的标准术式,其难度大、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预后差。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更具有经验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8年13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基本信息,手术前检查,手术方式的选择包括P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LPD(腹腔镜胰十
目的:探讨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降低术后早期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从2018年6月到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施行的50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儿童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50例行活体肝移植的患儿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术后发生门静脉
目的:分析Ⅳ型胶原相关性肾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病理表现、基因突变结果,了解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与基因型之间关系,以提高对Ⅳ型胶原相关性肾病的认识,减少诊治延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诊治及完善基因检查发现Ⅳ型胶原相关基因异常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肾脏活组织检查及基因等资料。结果:(1)本组共纳入98例Ⅳ型胶原相关性基因异常患儿,男女
目的:尿道下裂是男性儿童一种常见的泌尿生殖道畸形,发病率约3‰,手术是治愈尿道下裂的唯一方法。欧洲泌尿外科协会指南建议的尿道下裂手术年龄为6月-24月,但是在中国,我们发现这个年龄阶段行手术治疗的占比非常少。本文探究了单中心尿道下裂患儿手术年龄与其临床和社会因素的相关性,以评估尿道下裂患儿早期接受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我们收集了近6年(2014年1月-2019年10月)于我院行初次尿道下裂手术患
目的:分析5例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缺乏症的激素水平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分析总结2017-2020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确诊为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激素水平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例患儿均以女性性别抚养,染色体核型为46,XY,严重者生后外生殖器表现为完全女性外生殖器,往往因发现腹股沟包块或青春期出现进行性男性化表现就诊,轻型患儿生后外生殖
目的探讨肺功能对儿童漏斗胸Nuss胸廓成形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on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4年4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Nuss手术的3-18岁漏斗胸患儿,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PPCs组和Non-PPCs组,记录两组患儿术前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1秒
引言:在临床中,牙龈退缩和膜龈异常是最常遇到的问题。数年来,人们对牙龈退缩和膜龈异常的治疗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游离软组织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众所周知,腭部具有与角化龈相似的组织结构,最适合进行游离软组织移植术(口腔内自体移植)。游离软组织移植术最常用的两种术式是游离龈移植术和结缔组织移植术。尽管游离软组织移植术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膜龈异常和牙龈退缩问题方面有益,但自体移植会造成第二个创口,局部
目的:观察对比慢性脑缺血小鼠脑和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G)在不同时间点的时空变化。方法:3月龄C57BL/6J小鼠行改良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甲苯胺蓝染液心尖灌注观察验证模型。建模后7d、14d、28d,分别取脑组织和视网膜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组织海马、皮质以及视网膜的病理改变,以及MG标志物IBA1、M1型指标i NOS、M2型指标TREM2的表达变化。结果:
背景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BE)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主要是由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产生过量氧化应激产物引起神经元损伤而致病。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如脑出血、脑缺血中发现,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凋亡反应,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但NGB在BE脑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