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西缘地区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与天然气形成条件研究摘要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多期次造山及成盆作用,属于复合型陆内构造带。该构造带是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分野或转换枢纽带。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形成的地层组成有别、构造变形复杂、沉积类型多样、矿产赋存丰富。因此,对该构造带的地层、构造、沉积和盆地演化与成藏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大陆动力学理论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对于解决制约该区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几个关键地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论文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运用沉积盆地分析与构造沉积综合分析方法,利用地面地质、井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和各种分析测试资料,深入开展了研究区及邻区古生界地层系统、构造沉积演化与盆地原型恢复以及成藏系统基本要素与地质作用过程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该区古生界含气区带的综合评价与勘探目标的优选和确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地质依据。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次研究获取的最新资料,建立了研究区及邻区的古生界地层系统,讨论了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盆地原型、基本构造特征以及后期不同构造期次构造作用对研究区古生界的改造作用及其结果。通过研究将研究区及邻区的古生界构造单元划分为鄂尔多斯地块、鄂尔多斯西缘断褶带、贺兰构造带、走廊冲断构造带和北祁连冲断构造带。通过研究认为:在侏罗纪末,研究区及邻区主体部分为南北向展布的燕山期强烈构造变形带;新生代,研究区及邻区则由河套—银川伸展构造系、石沟驿—平凉转换构造系和六盘山冲断构造系三大构造系统组成。根据对古生界原型盆地的恢复,论证了古生代贺兰盆地(坳拉谷或弧后裂陷)的存在及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纪—早奥陶世研究区及邻区从东北向西南整体呈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沉积格局;中奥陶世—泥盆纪则属发育在北祁连岛弧系基础上的弧后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晚二叠世整体属于大华北克拉通盆地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和成藏系统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古生界烃源丰富、储层发育、圈闭类型多样、储盖组合优越,地质作用过程使诸地质要素有效配置,形成了多种有利的成藏组合,其中惠安堡-马家滩地区是西缘地区最有利勘探目标区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