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中,桥梁结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作为生命线工程,桥梁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可恢复性能十分重要。节段拼装自复位桥墩将节段预制拼装技术与摇摆自复位桥墩相结合,形成一种低损伤、低残余位移、自复位、高施工质量、低施工周期且对环境友好的桥墩形式。本文提出一种兼顾耗能与自复位且震后功能可恢复的桥墩—节段拼装自复位钢管混凝土(PSCFST)桥墩,对其开展了抗震性能的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空间强震差动—水动力耦合激励下桥梁致灾机制的混合试验研究(51678407),2017.1~2020.12.项目负责人:李宁教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长线型地面交通结构地震破坏效应分析及韧性抗震技术(2018YFC1504306),子课题负责人:李宁教授。(项目:城市典型场地与建构筑物地震损伤破坏效应研究),课题负责人:王君杰,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中,桥梁结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作为生命线工程,桥梁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可恢复性能十分重要。节段拼装自复位桥墩将节段预制拼装技术与摇摆自复位桥墩相结合,形成一种低损伤、低残余位移、自复位、高施工质量、低施工周期且对环境友好的桥墩形式。本文提出一种兼顾耗能与自复位且震后功能可恢复的桥墩—节段拼装自复位钢管混凝土(PSCFST)桥墩,对其开展了抗震性能的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PSCFST桥墩的震后可恢复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完成了应用PSCFST桥墩的单跨桥梁水下振动台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开展了新型PSCFST桥墩抗震性能的拟静力试验研究。提出了设置内外部耗能钢筋、不同拼装形式以及不同钢绞线布置位置的PSCFST桥墩,开展4个PSCFST桥墩试件和1个现浇钢筋混凝土(RC)桥墩对比试件的拟静力试验,比较了二者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PSCFST桥墩试件试验后无明显损伤;在后张预应力钢绞线和重力作用下,PSCFST桥墩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PSCFST桥墩试件残余位移平均值仅为RC对比试件的1/19.1;所提出的混合拼装桥墩与竖向拼装桥墩表现出一致的抗震性能和自复位性能;预应力钢绞线四周布置试件的残余位移和累积耗能均小于预应力钢绞线布置于桥墩中心的PSCFST桥墩试件,其承载力是其他3个PSCFST桥墩试件承载力均值的1.49倍。(2)提出了适用于PSCFST桥墩的塑性铰分析和滞回分析模型。考虑PSCFST桥墩名义塑性铰出现的位置和数量,给出了PSCFST桥墩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单、双塑性铰分析过程,并通过拟静力试验对滞回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滞回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基于双塑性铰模型的滞回模型更为准确,说明双塑性铰模型更适合模拟PSCFST桥墩的力学行为。(3)建立了设置内部耗能钢筋的PSCFST桥墩有限元分析模型。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设置内部耗能钢筋的PSCFST桥墩进行推覆分析,得到了可以准确模拟节段间开合、刚度、承载力与耗能特性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主要参数对PSCFST桥墩抗震性能和可恢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轴压比对PSCFST桥墩承载力的影响较大;提高竖向轴压比和初始预应力水平对PSCFST桥墩耗能不利,但有利于桥墩的自复位能力;钢管壁厚过大对耗能和自复位能力均不利。(4)提出了PSCFST桥墩震后损伤的修复方法。对震后损伤的PSCFST桥墩试件进行修复,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修复后桥墩试件的抗震性能与可恢复性能,并与震后损伤修复的RC桥墩试件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修复后的PSCFST桥墩试件强度为原试件的99.99%,初始刚度为原试件的125.81%,且修复试件拟静力试验后未出现可见损伤,残余位移角小于1%的限值;采用混合约束方法修复的RC桥墩试件,其强度为原试件的113.3%,初始刚度小于原试件;与震损RC桥墩的修复相比,PSCFST桥墩修复所需的时间更短、步骤简单且修复效果更好。(5)开展了应用PSCFST桥墩的单跨桥梁模型水下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应用PSCFST桥墩的单跨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以验证PSCFST桥墩应用于单跨桥梁的可行性;完成了四种水深情况下应用PSCFST桥墩的单跨桥梁1/4缩尺模型的水下振动台试验,以得到动力摇摆特性以及水—结构相互作用对应用PSCFST桥墩桥梁抗震性能和可恢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PSCFST桥墩的桥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震后无明显损伤,残余位移几乎为0;不同水深情况下桥梁模型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表明水的存在可以降低桥梁模型的加速度响应,但对桥梁模型的位移响应影响不大。(6)提出了应用PSCFST桥墩的桥梁抗震设计流程。结合我国现行桥梁抗震规范,并引入日本桥梁抗震规范残余位移角的限值,建议了适用于应用PSCFST桥墩桥梁的两水准设防目标及两阶段设计思路,给出了其两阶段设计流程和方法。
其他文献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由于体积小、无标记、实时监测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进行微量物质的高精度检测。现阶段限制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传感器的检测性能亟需提升。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围绕着膜层改进这一中心,分别针对传感器的金属层和介质层提出了相应的传感器优化方案,并使用优化后的传感器实现了生物分子的高精度检测。本文完成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改进了光
可吸入颗粒物一般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固体颗粒物(飘尘),其能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对大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纳米尺度的粒子,其更易随呼吸侵入人体的肺部组织,造成健康危害。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分析细颗粒物侵入人体的过程及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本论文中,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检测装置及传感平台,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研究大气微小颗粒物对生物屏障穿透
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技术是基于四波混频非线性机制的相干拉曼探测技术,在化学物质分析、火焰温度场分布测量以及生物光子成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具有无标记、非侵入和化学选择性强的成像优点,近年来在生物显微领域尤其得到关注。但以往CARS系统存在体积庞大和调整维护复杂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普及,因此系统轻量化和易用化成为近年来CARS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论文围绕CARS系统中基于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2D-TMDCs)薄膜具有优异的电学、光学和机械等特性,是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强有力竞争者之一。但其在通向规模化工业制备的道路上,仍面临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特别是高质量薄膜的可控制备。对薄膜生长过程实施在线监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它不仅能深入揭示薄膜的生长机理,还为精准调控薄膜的生长进程与质量提供了可能。但是,2D-TMDCs薄膜生长的在线监测一直面临着技术
复杂溶液是一种兼具吸收特性和散射特性的混合溶液,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光谱分析技术以其快速、低成本、不消耗试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复杂溶液成分定量分析,在食品、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在复杂溶液光谱分析过程中,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不仅包括外界因素,还与溶液自身成分复杂性相关,严重制约了光谱定量分析的精度。如何处理,并提出合理的方法抑制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提
光纤传感技术已经应用于多种参量的高精度测量。然而,测试环境温度变化对传感器和解调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影响不容忽视,其中,低温、高温、快速变温等复杂温度环境对传感系统的影响尤其明显。基于此,本论文以基于模式干涉和基于光纤光栅的多参数分立式光纤传感技术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温度变化对传感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对复杂温度环境下的扭转、折射率、应变和温度测量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一种基于全
直流支撑电容器是柔性直流换流阀的核心设备,其绝缘介质聚丙烯薄膜介质损耗高、击穿场强低,是导致绝缘失效的根源。目前,工况条件下直流支撑电容器绝缘失效演变规律尚不明确,失效机理与失效抑制方法亟待研究。本文以直流支撑电容器聚丙烯薄膜为研究对象,模拟柔性直流换流阀用直流支撑电容器运行环境,在高温与直流叠加谐波电压工况条件下聚丙烯薄膜失效特性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晶型调控与多苯环化合物调控的聚丙烯薄膜体改性方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作为一种高效的承重及抗侧力结构,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在传统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中,由于外层平钢板面外抗弯刚度低,易发生弹性屈曲变形,从而导致钢板材料强度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构的承载力及延性。因此通常需要设置大量连接件以防止外层钢板发生弹性屈曲,但这也将导致材料及人工成本较高。波纹钢板的面外抗弯刚度及屈曲临界应力远大于平钢板,将其应用于
近年来,人们对高分辨率图像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通过超分辨率算法提升图像分辨率已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单图像超分辨率技术由于可用信息有限往往难以重建逼真的细节信息。因此,基于参考图的超分辨率技术,即利用与目标图像相关性强的高分辨率图像来提升超分辨率的性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挖掘参考图对目标图像重建的潜在帮助,本文从最大化参考图与目标图像的相似性出发,探索了如何抑制、校正参考图
作为新兴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钢结构模块建筑由工厂全预制单元在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拼接而成,具有集成度高、建造速度快、工程质量优等突出优势,已逐渐成为我国工业化特色发展方向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元间连接节点形式研发、节点抗震性能、结构分析设计等内容,缺乏对该新型结构体系的抗侧机制、传力机理以及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团队提出的角件旋转式模块连接节点开展了节点抗弯性能以及两层足尺柱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