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四川实施医药福利史实的重建,勾勒出在川民众享受医药福利的完整画面,探讨在战争与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语境中,政府对增进民族健康、保障人民生命观念的转变,以及它在制度和实践层面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抗战爆发前,四川医药福利事业与同时期的全国相比,显得非常落后。全面抗战爆发后,国人对“人力”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价值有了更警醒的认识。1937年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复兴民族之根据地”。社会及民众对医药福利事业的需求在四川变得日益迫切和必要。在此背景之下,现代意义的四川医药福利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并由此进入四川现代史上医药卫生事业大发展时期。
医药福利实施机构是实施医药福利的主体,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医药福利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从性质上看,医药福利实施机构乃政府行政体系的组成部分。从结构上看,战时四川医药福利机构按隶属级别,分为省、市、县、县区、乡镇五个层级。从功能上看,医药福利机构分为单一性、复合性两种。至1945年底,在省卫生处领导下,四川已设有卫生事务所2所,省立医院2院,县局卫生院127院,卫生分院58院,乡镇卫生所97所。以当时全川143市县局计,全省市县局卫生机构覆盖率已达到91.61%。
根据医药福利的内容和受惠对象的不同,本文将医药福利分为一般社会成员的医药福利和特殊社会成员的医药福利。所谓一般社会成员,指医药福利的享受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经济地位、民族上没有限定。从理论上看,医药福利服务的对象涵盖了全体社会成员。疫病防控、战伤救护、疾病治疗构成了一般社会成员医药福利的主要内容。三大内容正是斯时战争、社会、民众最紧迫的医药问题和需要之所在。妇幼、学生、公务员等社会群体,因其具有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成为享受医药福利的特殊群体。妇幼医药福利包括孕妇、婴儿及儿童保健三个方面,而最重要的乃是“推广新法接生”。学生医药福利以身体检查为基础,兼行缺点矫治、疫病预防、卫生教育、疾病治疗优惠等内容。妇幼与学生医药福利都具有见效快、投入较少、实施后效果显著、且关系民族身体素质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等特点。公务员医药福利包括空袭损害医药福利、疾病治疗及生育医药福利、因公伤病医药福利等内容,兼顾了战时和平时两个方面。公务员群体成为享受医药福利的特殊群体,显示战时四川医药福利已突破传统医药救济的局限,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在卫生行政系统力量(包括人力、财力、技术力量等)不足的情况下,医药福利机构采用征集、调用、合作、管理、接受等方式,将教会卫生力量、中国红十字总会及四川各分会、在川高等医学院校、警察系统、外援等力量纳入开展本属于卫生系统职权范围内的医药福利工作,对实施医药福利工作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抗战时期四川医药福利事业是各级政府适应抗战需要,保障“民族复兴根据地”的社会安定,而不得不开展的一项安民、保民、惠民工程。抗战时期四川医药福利事业的实施,奠定了四川在全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大省的地位、传播和实践了现代意义的医药福利及卫生保健观念、传承和发展了社区医学定县模式。但受经费短绌、人才缺乏、观念滞后、卫生行政体制欠完善等多种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战时四川医药福利事业发展呈现出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质与量发展不协调等局限,远远不能满足斯时民众和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