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观经济学中一直有一部分内容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目前为止关于货币政策传统传导渠道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但2008年从美国开始并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需要考虑银行风险承担因素,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实际利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加剧了银行体系所承担的风险,催生了资产泡沫,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货币政策的全新的传导渠道——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这一专有名词的提出明确了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认为货币政策立场的变化会作用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感知和风险容忍度,进而影响其对企业放贷标准的变化,从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最终影响宏观经济。本文以我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为出发点,按照“理论基础—结合现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进行梳理。理论方面,本文首先对关于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总结,然后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理清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制,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传统渠道进行对比,把握其特点,这就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相关措施的演变,然后分析了研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的立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现状,最后将两者相结合,探究我国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实证方面,本文选择了2008-2017年我国16家上市的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构建了包含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微观特征变量的模型,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并且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会增加。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人民银行所实施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现状,本文尝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一,应当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作为影响因素,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加以关注,改善货币政策框架;第二,加强金融监管;第三,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