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将群体智慧和大众参与的力量推上了新高度,无论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商业策略层面的“众包、众筹”抑或是社会生活层面的“大众点评”,无一不在挖掘大众的贡献力和创造力。在这一背景下,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这类互联网环境下科研众包的新思路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以往,公民科学项目主要应用于环境学、生态学、动植物学以及天文气象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近几年,随着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将公民科学项目引入数字人文领域的必要性。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遗产在数字环境下的保存、发展和传播是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单一机构的力量突显出诸多局限性,因此对公民科学项目的实施有了更多迫切的现实需求。然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激励公众的参与以及如何调动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和持续性,是开展数字人文类公民科学项目的关键因素和基本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数字人文类公民科学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项目冷启动阶段公众参与的动力不足以及持续发展阶段公众参与的动力匮乏问题开展激励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公民科学、数字人文的概念、起源、演化与发展、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性地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数字人文领域中公民科学的相关研究。(2)基于技术接受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利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平台、任务、志愿者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人文类公民科学项目中公众参与动因的整合模型。(3)在动因整合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进一步构建出冷启动阶段公众参与动因的实证模型并提出假设,借鉴已有的研究量表设计调研问卷收集相关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激励对策。(4)选取国内大型数字人文类公民科学项目——盛宣怀档案抄录项目为案例背景,对项目志愿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进而利用扎根理论分析,得到32个初始概念、14个范畴及其对应的4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持续发展阶段的公众参与动因理论模型,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激励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