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是一种在各个尺度都存在各向异性的材料。用多尺度力学方法来研究混凝土时,一般将其分为四个层次:两种C-S-H凝胶,水泥浆体,砂浆,混凝土。砂浆作为第三层次,在整个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砂浆层次上,砂浆界面过渡区的结构与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界面过渡区的范围与结构梯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水胶比、龄期、养护方式和矿物掺合料对砂浆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及弹性性能的影响。
本文首先利用扫描电镜背散射技术,探索了水胶比、水化时间、养护方式和矿渣的加入对砂浆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背散射电子图像分析法,研究孔隙率随砂集料表面距离的变化趋势,并得到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同时还用MATLAB程序设计得到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发现两者结果的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水胶比对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微结构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早龄期、高水胶比情况下,砂浆界面过渡区范围出现“Hadley Grain”的现象就越明显;水胶比变大还会导致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变大,但是厚度的增长幅度却会降低;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厚度会随养护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在长龄期条件下,其厚度可低至10μm甚至更低;蒸养条件下会出现两种不同层次的C-S-H凝胶;矿渣的加入改善了砂浆界面过渡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界面过渡区的厚度。
通过特殊设置的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了水胶比、龄期、矿渣的加入等因素对砂浆界面过渡区弹性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的能谱分析得到钙硅比在界面过渡区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水胶比对界面过渡区弹性性能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水化产物的分布;在低水胶比情况下,超高密的C-S-H相,有可能就是水泥颗粒周围的界面相,因为太靠近水泥颗粒,其弹性模量才明显高于另两种C-S-H凝胶;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与浆体基体的弹性模量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长;矿渣的加入提高了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值;砂浆的界面过渡区与浆体基体部分的钙硅比值一般在2~4之间,而且两者之间Ca/Si值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本文通过自洽模型,从第一层次C-S-H的弹性模量计算到第三层次的砂浆的弹性模量,并与超声波测动弹性模量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自治模型适用于从物相纳微观尺度的弹性模量过渡到物体宏观尺度弹性模量的计算。砂浆界面过渡区是不可忽视的区域。在砂浆层次上,应将界面过渡区作为单独的一相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