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建筑标准不断提高,建筑内非结构构件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非结构构件地震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建筑功能丧失等灾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建筑输液管道作为保障建筑功能的基础性非结构构件,承担着消防和水资源等输送的功能。历次震害表明管道系统的破坏将极大的削弱建筑物的功能性。目前,我国关于管道系统的抗震性能研究资料较少,主体结构与管道的相互作用影响还缺乏研究,本文考虑主体结构各楼层地震反应对管道二次输入的影响,对管道系统以及主体结构模型进行了一系列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管道系统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并以一医院工程为例对主体结构以及管道系统进行易损性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分别建立建筑-管道整体耦合模型和管道多点激励分析模型,并对两个模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两个模型管道最大位移误差为5.8%,结果吻合较好,认为管道地震反应分析时无需建立复杂的整体耦合模型,使用多点激励方法将管道独立分析可提高计算效率;分析了地震作用下管道由于惯性力引起的位移与结构楼层位移,结果表明惯性力引起的管道位移反应相比楼层的位移反应可忽略,可以认为管道的位移反应主要受主体结构各楼层影响。(2)对一7层框架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了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发现结构楼层加速度放大效果与层高和地震动强度有关,总体上随着楼层增加加速度峰值不断增加,在小震作用下由于主体结构还处于弹性阶段楼层放大系数较大,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建筑物进入弹塑性阶段,从而吸收更多的能量使得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减小。建立了楼层反应谱,分别采用等效侧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管道抗震支架的地震作用,两种方法对比发现,等效侧力法计算的支架地震作用值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值,采用楼层反应谱法对抗震支架进行抗震设计更安全。(3)对管道地震反应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主体结构类型、管径以及柔性连接对立管的地震反应影响,计算结果发现侧向刚度较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管道Mises应力值较框架结构管道Mises应力值偏小;分析框架结构中不同管径管道的计算结果,发现管道Mises应力随着管径的增大而明显增大;设置柔性支座后的管道Mises应力大幅度减小,在管道与结构连接处设置柔性支座时,支座刚度在2×10~6N/m—2×10~6N/m范围内时,对管道应力减小作用具有更好的效果。(4)以某8层医院建筑为例,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层间最大位移角为工程需求参数,对主体结构进行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结构易损性分析。得到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破坏概率,绘制了易损性曲线。计算了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结构发生某种损伤状态的概率,结果表明该结构满足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设防标准;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层间最大位移角为工程需求参数,对建筑竖向立管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得到了管道在泄露和失效损伤状态下的超越概率;建立建筑-抗震支架整体模型,以地面加速度峰值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各楼层抗震支架峰值加速度为工程需求参数,对抗震支架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并与普通支架进行对比,表明设置抗震支架可以有效的提高管道系统的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