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舟曲县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破碎,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泥石流灾害尤其发生频繁。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开展区内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合适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体系,能为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及以后的重建及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认真分析研究区地质背景条件,找出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已有泥石流灾害点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已有灾害点密度、坡度、相对高差、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植被NDVI值、年均降雨量七个评价因子在内的泥石流灾害评价体系,以栅格为评价单元,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了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得到了危险性区划图。由于研究区内的白龙江流域是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及重灾区域,本文尝试采用沟谷为评价单元,用已有灾害点密度、地貌信息熵值、年均降雨量三个评价因子,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实现85个小流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经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1)舟曲县特殊的地形环境即地形起伏大、沟壑密度大、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是造成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此外,该区域雨量充足,也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诱发条件。受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植被、气候等的影响,泥石流灾害呈现出普遍性、不均匀性、多发性及周期性等特征。(2)根据野外调查发现,泥石流共计84条,平均发育密度达到0.028条/km2。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对该区域泥石流分布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而降雨则是主要的诱发因素。舟曲县泥石流主要分布于白龙江、拱坝河等支沟流域,且主要分布于软硬相间的地层中;岩土体类型基本相似的区域,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相对强烈的沟域,泥石流活动性强。(3)本文根据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多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以25×25m栅格为评价单元,建立了舟曲县泥石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了危险性区划,并得到危险性评价图。在评价中,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表示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极低危险区。根据评价结果表明,舟曲县泥石流高危险区位于白龙江主干流域沿线及拱坝河下游的部分区域,占全区面积的35.4%,危害性较大。(4)研究区内白龙江流域为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本文尝试着采用沟谷为评价单元对该流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设置集水阀值为10000,将舟曲县内白龙江流域划分了85个小流域,划分的流域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用地貌信息熵值来表示流域的区域构造活动程度,从而表示地质环境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白龙江流域大部分流域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期到老年期,共52条;处于幼年期的流域共33条,下游地区泥石流活动频率较高。(5)本文结合地貌信息熵值表示的地貌敏感性,加上已有灾害点密度及年均降雨量值,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流域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极高危险性流域共计24条,高危险性流域11条,中危险性流域19条,低危险性流域11条,极低危险性流域20条。选用研究区内几条典型的泥石流沟与评价结果的危险性等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因此,该评价方法能较为客观的反映灾害发育规律,能够为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