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农村城镇化,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重。如何保护耕地,怎样才能在耕地数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耕地对生存与发展的保障能力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与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非农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耕地。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土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景观,促进农村地区和谐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促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土地开发整理必将大有可为。温家宝总理指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补充建设用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可以改善生产条件、城乡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我国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重道远。因此,本文基于对土地开发整理理论、原则、内涵、技术途径等方面的探讨,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实际,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支撑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地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土壤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景观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法学理论、土地利用规划学理论、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等。本文以陕西省礼泉县为例,针对该县土地资源背景、土地利用演变过程、现状及主要问题,对土地开发整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综合考量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任务、目标与实施规划;全面客观评价该县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凝练出该县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模式与经验,旨在丰富我国土地开发整理支撑理论与技术体系;并运用建立的土地开发整理理论与技术体系,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实践,近年来,我国的耕地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土地开发整理功不可没。但在轰轰烈烈的土地开发整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耕地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