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柱肿瘤是临床肿瘤学中相对较为少见的一类肿瘤。而发生于脊柱的原发肿瘤则更为少见。它们占到所有骨骼肌肉系统原发肿瘤的11%,所有脊柱肿瘤的4.2%,而在这当中大约只有0.4%是恶性肿瘤。由于解剖位置及结构的特殊性且胸腰椎位置深在,又与重要血管及神经组织相毗邻,手术入路的设计和肿瘤切除一直以来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传统的肿瘤切除方式多采用椎体肿瘤内肿瘤组织刮除(curettage)和肿瘤组织逐块咬除(piecemeal)的方式来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但是传统肿瘤切除方式容易造成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污染,且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边界难以确定。为了降低肿瘤切除后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Stener 和 Roy-Camille于1981年首先报道了经后路胸椎全脊椎切除。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Tomita等人报道了进一步改良的经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该技术通过将后弓与椎体分离后整块切除的方式以达到全脊椎切除的目的。近些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术前血管栓塞的应用,TES技术已经成为脊柱肿瘤治疗的较为理想且成熟的技术。虽然有众多学者对TES的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改良与发展,但目前报道的单纯后路TES技术主要包括两部分:(1)脊椎后弓附件结构的显露、切除及固定;(2)脊椎前部椎体的整体分离、整块切除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自2003年起开始开展脊柱肿瘤的全椎体整块切除技术。经10多年的不断学习以及经验积累,TES技术已成为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治疗脊柱肿瘤的成熟技术。自2011年1月,著者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Tomita的经典后路胸椎肿瘤TES技术的一些技术细节进行调整与改良,主要包括:先处理节段血管和神经根后使病椎完整分离,孤立并阻断肿瘤及椎体的血供后再进行后弓及前部椎体的整体切除(Tomita等报道方法为先显露并切除后弓,后处理血管及神经根并钝性分离椎体的侧、前方后再行前柱切除),著者将这些调整与改良称之为病灶孤立化技术,该技术旨在对包括肿瘤在内的整个椎体实施整体分离、孤立后再进行截骨及椎管减压以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出血。著者最先将该技术应用于侵袭性胸椎血管瘤的治疗,后逐渐推广应用至其他类型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病灶孤立化技术在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第一部分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诊断为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并行一期后路全椎体大块切除术的患者共17例。根据采取手术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传统TES组10例(2011年1月之前),采用病灶孤立化技术TES组7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疗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症状及症状持续时间、脊髓压迫类型、神经功能AISA评分、肿瘤的Tomita分型、胸背痛VAS评分、脊柱稳定性SINS评分;(2)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浓缩红细胞及血浆),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对17例患者进行局部肿瘤的Tomita分型Tomita Ⅳ型7例,Tomita Ⅴ型7例,Tomita Ⅵ型1例。所有17例患者均表现为椎体及后弓受累导致脊髓腹背侧的压迫。7例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对脊柱稳定性的评估采用SINS评分,传统TES组9.2±1.2(8-12),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10.3±1.5(8-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TES组手术时间平均为397.5±98.3min(320-490 min), 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手术时间为415.7±67.0(300-630 min)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68)。传统TES组与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10.0±1009.3ml (980-3270 ml),1640±451.5ml (800-4000 ml),两组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传统TES组与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分别平均为17.3±4.6U(11.2-25.0U),14.0±4.8(7.8-20.3U)。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传统TES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胸腔积液,1例患者术后33个月时受外伤导致断棒行翻修手术。TES结合病灶孤立化技术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两组患者随访28-96个月,均无肿瘤的复发。结论:对于合并有严重骨质破坏以及脊髓腹背侧受压导致神经功能损害的侵袭性胸椎血管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其局部复发可能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病灶孤立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减少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的使用量。同时,病灶孤立化技术的应用并不会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第二部分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单节段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价病灶孤立化技术在单节段胸椎肿瘤全椎体大块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单节段胸椎肿瘤并行一期后路全椎体大块切除术的患者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48.7岁。原发肿瘤12例,转移性肿瘤17例。根据手术技术不同分为2组:传统手术技术组20例,病灶孤立化技术组9例。所有手术操作均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手术前后胸背痛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例转移性肿瘤患者于术后30个月肿瘤复发并死亡。结论:病灶孤立化技术不增加胸椎肿瘤全椎体切除手术时间及技术难度,但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围手术期输血量,并可最大程度降低肿瘤细胞污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