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保持一个地区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地区的文化认同,甚至能够打造一个地区的文化个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作为一个催化剂,能够有效地激发创造与创新,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反之,历史文化街区也具有特殊的能力以延续城市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能营造这样一个场所,用来记忆和想像传统的社会生活,并容纳因循传统生活方式的交流与活动,甚至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可以看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紧密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主要和强有力的阻碍地区衰败的方法。在复兴的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和基础设施被给予了太多的关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并不十分受重视,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区个性的生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延续和发展进行研究。本研究包含三个阶段:首先,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等与实地空间调研相结合,对在江苏的三个城市——扬州、苏州、镇江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分析,寻找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历史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出现的单一性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以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发展模式来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理念。其次,基于历史文化街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空间的概念和理论,即“壳理论”、“力理论”、“根理论”和“形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支撑,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分析方法:“量化”分析法——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及相关空间的数量与比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自身的非遗属性及相关空间的功能属性;“区化”分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的空间总体分布;“形化”分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的微观空间组织构成模式;“质化”分析法——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相关元素的关系。最后,以案例的多元发展模式分析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的规律,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的控制则略和调控措施,即“量化”控制法、“区划”控制法、“形化”控制法、“质化”控制法和综合性的多维动态波状分析与控制方法,以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