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具有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实践活动效果的体现和保证。加强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对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核心素养养成、全面提高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关注人美好心灵和优势的理念为高校教育的积极转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论文采用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吸纳积极心理学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原则及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从多角度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论文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述评。第二部分对积极心理品质相关概念予以界定,阐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以及在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积累形成的积极人格,具有共同性、差异性、稳定性、潜隐性等特征;对与选题相关的马克思人学、积极心理学、社会支持理论等进行概述,为研究展开理论铺垫。第三部分从高等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进行阐释,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论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具有可行性。第四部分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应当遵从的四原则——主体原则、优势原则、发展原则、整体原则,依托“24种性格优势”以及《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从六个维度——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超越,重点诠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第五部分从实际出发,探索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自我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参与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