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畜牧业逐渐向规模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已经成为提高畜牧产品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秦川牛作为我国的五大黄牛品种之一,具有肉质鲜美、抗逆性强的特性,是我国陕西、甘肃及宁夏毗邻地区的主要饲养牛种。本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对秦川牛的行为、生长性能、血液生化等指标及繁殖性能等的影响,拟为秦川牛生存的舒适温度提供理论依据。一、温度对秦川牛行为的影响行为是秦川牛舒适程度的最直接表现。本试验利用环境控制代谢舱,通过设置-5℃、20℃、30℃、40℃四个温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3头秦川牛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计数。统计结果表明:在采食行为方面,秦川牛在40℃时的采食时间、采食次数、采食速度与20℃时相比显著降低(P<0.05);秦川牛的反刍行为中,秦川牛在40℃时的咀嚼时间、咀嚼次数与20℃时相比显著降低,而在40℃时的反刍时间与20℃时相比显著升高(P<0.05);秦川牛在-5℃时的咀嚼时间、咀嚼次数、反刍时间与20℃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秦川牛的排泄行为中,在40℃时的平均日饮水量、排尿次数与20℃时相比显著增加(P<0.05);秦川牛的运动行为中,在-5℃、40℃时的卧息时间与20℃时相比显著降低,站立游走时间显著增加(P<0.05)。在-5℃时,秦川牛的日增重与20℃时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40℃时,秦川牛的日增重出现负增重,与20℃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温度对秦川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通过采集不同温度条件下秦川牛血液检测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秦川牛体表温度(头、腹、背)在不同温度时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20℃相比,秦川牛在30℃、40℃时的呼吸频率、心率、直肠温度显著升高(P<0.05);生化指标结果中,试验期第5天,40℃下,秦川牛的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C)含量与20℃时的含量相比显著降低;而尿素氮(BUN)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20℃相比,秦川牛在40℃时的第3、5天,血清中T3、T4的含量显著降低,而皮质醇(Cort)含量显著升高(P<0.05);40℃处理到第5天时,秦川牛血清中K+、Ca2+、Cl-含量均与20℃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酶活性中,40℃时的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均在第5天时与20℃时相比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指标中,在第5天时,40℃时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与20℃时的相比显著降低,且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免疫指标中,40℃下处理到第5天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含量与20℃相比显著降低,HSP70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三、温度对秦川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禽生态养殖场饲养的秦川牛母牛、公牛进行繁殖性能统计。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秦川牛母牛的发情率、排卵率、受胎率和公牛的精液量、总精子数、精子活率、畸形率都显著低于15-25℃时的数值(P<0.05)。对分离的卵巢颗粒细胞进行不同温度下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在40℃下培养12 h后,颗粒细胞活力与37℃时相比显著降低(P<0.05)。综上,高温环境对秦川牛日增重、行为、生理特征、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内分泌指标、繁殖性能等存在有害的影响,而在环境温度低至-5℃时,对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在秦川牛的养殖过程中,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