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空间,是文学文本建构的世界。将空间作为一种研究对象与思维方式,有助于沟通文学内部与外部研究,揭示时间叙述中各种文学史话语形成的深层机制。本文从“闺阁”这一特定的位置,进入明末清初的历史情境,观察女性如何在既定的认知限度与经验范围中,通过文学写作向外延展自我的生命。并从总集编纂、社交网络、身份角色、想象记忆等维度,与传统、与男性、与世界展开多重对话,塑造女性在“闺阁”这一社会区隔之中的整体生命情境。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首先提出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引入“空间”理论的意义,对其概念与范围作出界定。其次,回顾才女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学术界的空间转向对才女研究的启示。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正文凡五章,其间议题彼此交织,互相含涉,对明末清初女性文学空间进行立体、多维的审视: 第一章着眼于文献编纂与文学格局的关系,揭示在明末清初女性总集编纂风潮中所投射的市民、文人、闺秀、青楼等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与诗学倾向。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就商业性的通代型总集、文人化的断代型总集这两种类型展开讨论。第一部分,总结晚明三十多部通代型总集所营造的古代女性文学传统,指出其真伪交织、“仙俗杂陈”的特殊面貌,并对此现象的生成环境与编者心态进行剖析。第二部分,分析断代型总集所构建出的以才女四家族、诗媛八名家等为核心的明末清初女性文学格局,围绕这一格局展开的话语角逐与编纂策略,生动地诠释了女性文学场域在空间层面的并峙与混融。 第二章从文学交往出发,一方面考掘清初闺秀与文坛名流之间的关系网络、社集活动与空间形态,一方面揭示其触发因素、交游媒介和对话方式。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对两性之间的文学活动作整体上的概览,梳理“不系园”、“水绘园”、“同秋社”等具体的交往史实。第三节以顺治五年“湖舫诗会”为专题,首先考证集会始末、参与人员及行迹;其次解读集会诗歌文本与湖舫宴游空间的微妙映射,从政治立场、地域背景、文学世代、亲疏关系等多重角度,阐释特定公众空间中的两性文学互动与话语融合;最后,结合钱谦益《留题湖舫》诗,指出“不系园”社交空间在明末清初历史氛围中形成的多元意涵。 第三章聚焦于作者,观察置身于闺阁的“规定情境”之中,女性如何扮演隐者、遗民、侠女等文学角色,突破固有的闺媛形象,寻求更广阔的社会认同,从而实现才名渴望与价值追求。与传统的“士隐”、“朝隐”、“吏隐”相比,明末清初集中出现的“闺隐”,使女性传统家庭角色与诗书风雅的隐逸生活相叠合,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导作用。“女遗民”的标识,来自男性世界的推动,亦伴随着女性的自我建构和自我阐释,她们由家而国实现角色延伸,在对遗民的身份认同中凸显政治立场。此外,明末清初女性藉由侠女、英雄、名士等多重身份形象的自我塑造,形成了“非女子之本色”的精神风貌,与男性世界实现了深层的互动。 第四章进入文本世界,发掘闺阁之外的女性想象与记忆。随着明清时期闺秀现实生活中的足迹拓展,女性文学文本的边界也远大于闺阁一隅。“桃源”、“都城”、“宫廷”等地景的书写,皆非仅限于地理层面的风物体验,而是糅合了传统、回忆与想象的空间创造。这些文本汇聚成相似的结构与情境,召唤着古今生命体验的交互感通。在女性以文学想象进入未知空间的心灵旅程中,也不得不面对男性所积淀的典故、意象与抒情程式,与之展开对话。同时,她们还积极在闺外世界中创建女性文学的地标,赋予它们从未被阐释过的意义,从而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第五章回到闺阁内部,展示女性立足家庭之内的文学活动,如何重塑闺阁的精神风貌。以空间闻名的家族性女诗人如“午梦堂”、“寓山”、“西园”、“蕉园”与“清芬阁”女诗人群,因自然环境、家风濡染与家庭际遇之别,书写了闺阁生活的不同面目。“德、容、言、工”的女性传统角色规范与“从父、从夫、从子”的角色地位,在知识女性的文化实践中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面对传统闺情诗的类型化、程式化倾向及其所遭遇的批评,女性自我书写闺中生活,开辟了一种“清”与“灵秀”的文学风格,其爱情诗篇也在男性视角之外有所创新和突破。 余论部分,补充空间视角下明末清初在清代女性文学中的定位,并作进一步研究展望。文末附明末清初女性文学活动编年及考证,以及本文主要征引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