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激发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基于心理需求的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生活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学者较多地研究他们在网络情境中的消极行为,例如网络依赖、网络暴力等,而对其积极行为的研究则比较少。网络利他行为作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种,也是大学生网络使用积极行为较为集中的体现之一,它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以助人为目的、无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在许多网络社会救助中都表现出了利他行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个体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更能营造文明、友善、和谐的网络环境,消解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既弥补了现有研究片面性的不足,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心理需求为视角,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的内部动机,进而揭示其激发机理,建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激发—引导模型,并且针对行为的培育提出了以下三点策略:提高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认同感(增加行为认知、改善社会网络环境);强化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合理选择、提高行为的成就感;增加积极反馈、培养网络利他综合能力);丰富网络利他行为的情感体验(重视人文关怀、创设网络助人情境)。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且受性别、专业、年级、学生干部等变量的影响显著;(2)大学生心理需求满足属于中等程度,且受性别、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显著;(3)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归属需求对该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空前的提升,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以及滥用,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自身的再生能力,
现代舞蹈从反芭蕾程式化的自由主义运动,到单一动作的舞蹈实践,再到回归生活化的舞蹈动作,用最纯粹、最自然的舞蹈把它变成生活中的舞蹈、大众的舞蹈、自然表达人性真情实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宣传、鼓动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目标,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对于进一步预防和减少犯罪,创新社会管理,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我
大学生恋爱道德观是大学生从道德层面去看待恋爱的一种主观认识与态度,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媒体网络带来的负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数千年的社会变迁,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指引和保证,在引导学生思想方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