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生活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学者较多地研究他们在网络情境中的消极行为,例如网络依赖、网络暴力等,而对其积极行为的研究则比较少。网络利他行为作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种,也是大学生网络使用积极行为较为集中的体现之一,它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以助人为目的、无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在许多网络社会救助中都表现出了利他行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个体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更能营造文明、友善、和谐的网络环境,消解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既弥补了现有研究片面性的不足,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心理需求为视角,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的内部动机,进而揭示其激发机理,建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激发—引导模型,并且针对行为的培育提出了以下三点策略:提高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认同感(增加行为认知、改善社会网络环境);强化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合理选择、提高行为的成就感;增加积极反馈、培养网络利他综合能力);丰富网络利他行为的情感体验(重视人文关怀、创设网络助人情境)。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且受性别、专业、年级、学生干部等变量的影响显著;(2)大学生心理需求满足属于中等程度,且受性别、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显著;(3)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归属需求对该行为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