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城市边缘区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在这一区域的贯彻实施变得尤为重要。2011年,风景园林学正式跃升为一级学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中指出,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的风景园林学对人居环境建设有着重大支撑,故本文拟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探寻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特征,总结出城市边缘区中生态效应减弱和地域文化模糊的相关间题,为城市边缘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为了合理应对城市边缘区面临的景观生态间题,第一章“绪论”通过界定城市边缘区及风景园林空间的概念,探索二者在研究范畴上的突破口,认为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是承载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功能的最佳载体。在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中,本文以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对城市边缘区近20年的文献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城市边缘区当前的研究趋势集中于以解决生态间题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研究和以提高边缘区人民活质量为导向的空间宜人性研究,为本文探索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特征指引方向。本文将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视为复杂的人居生态系统,鉴于该空间所禀赋的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属性,第三章“理论基础”搭建出适用于本研究的系统观、生态观和文化观,作为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研究的理论平台,以支撑本文实证部分的相关研究。为了进一步挖掘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的共性特征,本文第四章“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体系构成及其特征框架分析”中,对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体系宏、中、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构成进行详细分析,论证了每个层面空间构成要素的特殊性,归纳总结出包括武汉在内的一般性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在宏、中观层面呈现出典型的格局特征,微观层而呈现出典型的宜人性特征。并针对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共性特征展开分析,寻找到与之匹配的分析途径,最终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特征分析框架,为研究一般性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的具象特征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了验证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特征框架的可行性,探索武汉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的具象特征,本文第五章“武汉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特征及规律分析”以武汉市1989、2000、2005、2010、2013年五期的遥感影像及大量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在宏、中观层面结合GIS、遥感影像解译、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等手段,对武汉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相关数据进行提取,从空间格局的角度对不同时期武汉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的整体格局分布、要素类型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挖掘武汉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的动态演变规律特征;在微观层面对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边缘区进行大量间卷、访谈和实地调研,从自然生态效应、功能使用需求、地域文化特色三个方面对武汉边缘区微观层面的居住区风景园林空间、工业园风景园林空间、大学城风景园林空间、公共游憩带风景园林空间展开分析,得出武汉城市边缘区微观层而风景园林空间的具象特征。本文第六章“武汉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发展策略”中,分析了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对武汉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具象特征进行提炼,总结出武汉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发展策略,为协调城市边缘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