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达13亿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堪称是“天字第一号”问题。粮食涉及一国的国民生存水平、社会稳定程度以及国家安全状况,而粮食产业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的产业载体,承担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国际粮价波动剧烈的情况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也在制定各项政策来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贸易等环节,来尽可能的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说,粮食安全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粮食安全政策所发挥的效用来体现的。通过对粮食安全政策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的变迁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资源环境的变化而同步进行的。而对当前的粮食安全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清楚地获悉我国粮食的产量、粮食人均占有量、自给率、储备水平、农民收入等各项指标随着粮食安全政策的变迁和实施所发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判断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通过研究我国建国以来粮食安全各项政策的演变历程,并且对当前实施的粮食安全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把握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影响粮食安全政策效益和效率的各种因素,对于完善当前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八个部分研究了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政策。第一部分论述了粮食安全政策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粮食安全政策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阐述了粮食、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政策的含义,并且提供了研究粮食安全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政策理论、因子分析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建国以来粮食补贴政策、储备政策、流通政策、贸易政策、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对演变规律做了简要总结;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各个主要粮食安全政策的内容;第五部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3年间的粮食安全政策做了绩效评价,在肯定政策成效的同时指出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六部分对日本、美国、欧盟等典型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的内容进行阐述,并总结出在粮食安全政策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七部分在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及国外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建议;第八部分在概括论文的内容之后,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研究,形成如下认识:(1)通过分析建国以来粮食补贴、流通、储备、贸易、耕地政策的变迁轨迹,结果表明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具有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特点,并且呈现明显的市场化、多元化倾向,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多重主体的利益博弈为粮食安全政策变迁提供了动力。(2)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粮食安全政策内容的演变的介绍是实证研究,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体系对粮食安全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是规范研究,并且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视角对各项粮食安全政策进行总体把握,可以看出各项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3)虽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但是各项粮食安全政策或制度多存在于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并且每一年都有所变化,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政策的不稳定和不连续,因此可以借鉴美欧等国的经验,推进粮食安全政策法制化。(4)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前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主要致力于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等低层次的目标上,今后的粮食安全政策应更多地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进行调整,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更多地将补贴政策落实到种粮农民身上、加强政府和市场在粮食流通、储备过程中的分工配合、利用粮食科技政策促进各项农业科技在农村的利用率、通过粮食贸易政策中的“绿箱”政策优化进出口结构,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