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加速分化,因此农民的收入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以来,连续六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问题,并重视通过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和技术安排,小额信贷被认为是扶贫的重要工具,这一结论已经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小额信贷在我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依次经历了非政府组织扶贫小额信贷项目、政府、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全面介入小额信贷业务以及近两年来商业性小额信贷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是在对国外传统小额信贷模式核心机制的选择性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实际而设计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具有其独特性;另一方面我国小额信贷市场处于转轨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经或正在试点小额信贷项目,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主力军--信用社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做出评价,从而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在总结国内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对农村金融和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回顾了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对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接着分别讨论了国外小额贷款技术和信用社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然后利用焦点小组讨论调研数据定性分析了农户对于小额信贷业务的偏好序,进而结合信用社的运行机制分析了农户对于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是否满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苏北地区和宿迁市小额信贷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实地调研的2008年泗洪县农户微观截面数据,实证检验了信用社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剖析了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
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在小额信贷机构多元化的背景下,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面临一定程度的竞争,目前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并仍将长期处于我国小额信贷领域的领军地位;信用社小额信贷以贷款证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扩大小额信贷业务的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农户融资需求,长期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国外较先进的小额贷款技术对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分期还款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农户现金流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国农户的融资需求在发生变化,表现为更大额度的资金需求和更多的消费性贷款需求,农户普遍对目前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表示满意;信用社小额信贷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农户的融资需求,瞄准了农民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对于提高农户收入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