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粤西吴川人和海南临高语族群所在的吴川和临高两地的地名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到粤西和海南其他地区的部分地名内容,运用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关于地名文化研究的理论指导进行田野调查。以田野调查和文献史料记载为基础,全文分五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介绍选题的缘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地名的语言结构(语言成分、语音特点、命名方式、通名分析、专名研究)和文化内涵(一般的文化内涵、特有的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分别对吴川和临高两地的地名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吴川和临高两地的地名蕴含着各自的特征。第四章将两地的地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后,发现两地都共同存在着古越语地名。再从地名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方面分析两地的古越语地名,发现两者的语言底层同为古越语,两地都存在带有梅(美或枚)、那(多、和、罗、田)、博、调、覃字的地名,甚至粤西和海南其他地区也有此类地名,以此可以看出海南临高语族群从粤西迁徙到海南临高的路径。同时,两地地名都反映出古越人以动物为崇拜对象的图腾文化,反映了当地物产的丰富,当地宗族姓氏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多民族共存的历史和现状。此外,从民族发展方面和史料记载两方面,可以看出吴川和临高两地原住先民实际是属于古越族的后裔,两地族源相同,可以推论为俚人的后代。第五章进行总结:从粤西吴川人和海南临高语族群所在的吴川和临高的地名、吉兆话和临高语的关系、两地考古、民间信仰等研究现状来看,两者在原有的语言和文化底层基础上,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涵。但可以肯定他们走的是一条同源异流嬗变道路,其族源根源和文化内涵都在大陆,都同属百越民族。